疤痕增生是皮肤组织受创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修复的异常病理反应,表现为疤痕超出原始损伤范围、隆起于皮肤表面、质地坚硬常伴颜色改变等,成因有皮肤损伤深度因素、个体因素(瘢痕体质、激素水平影响),表现特征包括外观为隆起块状等及伴随瘙痒疼痛等,高危人群有瘢痕体质者、皮肤损伤较深者、特定部位人群,与相关因素关联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方面。
一、定义
疤痕增生是机体皮肤组织受到创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修复所形成的异常疤痕。它是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病理反应,表现为疤痕超出原始损伤范围,隆起于皮肤表面,质地坚硬且常伴有颜色改变等特征。
二、成因
(一)皮肤损伤深度因素
当皮肤损伤深度累及真皮深层甚至皮下组织时,如深度烧伤、深及真皮的切割伤、擦伤等,伤口愈合过程中更易引发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从而导致疤痕增生。例如,深度烧伤后的创面愈合往往伴随明显的疤痕增生现象。
(二)个体因素
1.瘢痕体质:具有遗传倾向的瘢痕体质人群,其成纤维细胞活性相对较高,在皮肤受损后,成纤维细胞会过度增殖,合成并分泌大量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进而促使疤痕异常增生。这类人群即使是轻微的皮肤损伤,也可能形成明显的增生性疤痕。
2.激素水平影响:青春期等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的阶段,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功能,使得疤痕增生的风险增加。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对疤痕增生产生一定影响。
三、表现特征
(一)外观表现
增生性疤痕通常呈现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块状,颜色多为红色或紫红色,与周围正常皮肤边界清晰。随着时间推移,部分疤痕颜色可能逐渐变淡,但仍保持高于皮肤表面的状态。而瘢痕疙瘩型的疤痕增生可能超出原始损伤范围,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生长,形态不规则。
(二)伴随症状
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有时还可能出现疼痛,尤其是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摩擦、温度变化等)时,症状可能加重。此外,疤痕增生可能会影响相应部位的外观,对于关节等活动部位的疤痕增生,还可能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功能。
四、高危人群
(一)瘢痕体质人群
这类人群天生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皮肤一旦受损,极容易发生疤痕过度增生,是疤痕增生的高危群体。
(二)皮肤损伤较深的人群
如遭受深度外伤、进行过深度手术切口(如涉及真皮深层的腹部手术切口等)的人群,由于皮肤损伤深度较大,伤口愈合过程中结缔组织修复异常的概率较高,易引发疤痕增生。
(三)特定部位人群
某些特定部位的皮肤损伤更易导致疤痕增生,例如胸骨前、三角肌区等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组织结构特点使得伤口愈合时更倾向于出现结缔组织的过度增生。
五、与相关因素的关联
(一)年龄因素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细胞代谢活跃,皮肤损伤后疤痕增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老年人皮肤新陈代谢减缓,疤痕增生的进程可能相对缓慢,但一旦发生,修复难度也较大。
(二)性别因素
一般情况下,性别对疤痕增生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疤痕增生的程度,相比非特殊时期可能出现更明显的疤痕增生情况。
(三)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皮肤损伤的修复,可能增加疤痕增生的风险。此外,长期处于高糖、高脂饮食状态,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间接对疤痕修复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疤痕增生发生的几率。
(四)病史因素
有皮肤创伤史且曾出现过明显疤痕增生的人群,再次受伤后疤痕增生的复发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既往因烧伤导致严重疤痕增生的患者,再次发生皮肤损伤时,更易出现新的疤痕过度增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