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该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菌,芽孢抵抗力强,可通过伤口或新生儿脐部侵入。潜伏期7-8天,有前驱症状,典型症状为肌肉痉挛强直,可致呼吸困难等并发症。诊断靠外伤史和典型表现,预防包括伤口处理、主动免疫(接种类毒素)和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一、病原体特点
破伤风梭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其芽孢抵抗力极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能耐受煮沸40~50分钟。当人体皮肤或黏膜有伤口时,芽孢可进入伤口深部,在缺氧环境下芽孢发育成繁殖体,大量繁殖并产生外毒素,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
二、感染途径
1.伤口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各种开放性伤口,如刺伤、割伤、烧烫伤创面、开放性骨折等,伤口越深、越脏,越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感染风险。例如,被生锈的铁钉扎伤的伤口,由于伤口较深且可能被泥土等污染,容易感染破伤风。
2.新生儿脐部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新生儿脐带残端处理不当,破伤风梭菌可通过脐部侵入,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这在过去医疗条件不发达时较为常见,目前随着新生儿接生消毒措施的普及,其发生率已大幅降低,但仍需重视。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预后通常越差。例如,潜伏期小于7天的患者往往病情较重。
2.前驱症状:患者早期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容易被忽视。
3.典型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典型的肌肉痉挛症状。首先受累的是咀嚼肌,表现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称为“苦笑面容”;随后颈部、背部、腹部、四肢肌肉相继受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屈膝弯肘等症状。患者还可因喉肌、呼吸肌痉挛而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严重并发症,这是破伤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诊断与预防
1.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外伤史、典型临床表现来诊断。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有创伤史,出现肌肉痉挛、强直等典型症状,即可临床诊断为破伤风。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破伤风梭菌,但由于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
2.预防
伤口处理:对于受伤的伤口,应及时进行清创处理,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等彻底清洗伤口,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等,创造不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的有氧环境。
主动免疫:通过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主动免疫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措施。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包含破伤风疫苗接种,一般婴儿在3、4、5月龄时分别接种百白破疫苗(含有破伤风类毒素),18~24月龄时加强接种,6岁时再次加强。对于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接种史不详的外伤患者,需要及时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被动免疫:对于受伤较严重、伤口污染严重的患者,除了主动免疫外,还需要进行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破伤风抗毒素需要皮试,皮试阳性者需进行脱敏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无需皮试,可直接注射。对于儿童,在预防破伤风时同样需要遵循相应的免疫程序和伤口处理原则,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状况与成人有差异,在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确保安全有效。例如,儿童的皮肤较娇嫩,伤口护理需要更加轻柔,避免二次损伤;在疫苗接种时,要严格按照儿童免疫规划程序进行,确保免疫效果。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其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在受伤后更要重视伤口的及时处理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因为老年人感染破伤风后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预后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