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马拉色菌感染等有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皮肤镜等可辅助检查,局部治疗为主并需调整生活方式;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于毛囊丰富部位,细菌培养可助诊断,局部或口服抗生素治疗且要注意皮肤清洁等生活方式。
一、病因方面
1.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等真菌定植感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遗传因素以及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例如,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的定植量明显多于正常人,它可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遗传易感性使部分人群更容易患上脂溢性皮炎,若家族中有脂溢性皮炎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神经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等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皮脂腺分泌异常,诱发脂溢性皮炎。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青春期人群由于皮脂腺分泌活跃,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生活不规律、喜食高脂高糖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
2.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外伤、搔抓、多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易诱发。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毛囊炎;婴幼儿皮肤娇嫩,若不注意皮肤清洁,也易引发毛囊炎。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由于通常毛发分布相对较密且活动量较大,出汗较多,相对更易患毛囊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1.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部、背部等。头皮部位可表现为头皮多油、脱屑,严重时可出现油腻性鳞屑性红斑,伴不同程度瘙痒;面部损害多见于眉弓、鼻唇沟、眼睑等部位,表现为淡红色斑片,上覆细小鳞屑;胸部、背部等部位可见淡红色斑疹,表面有油腻性鳞屑。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青春期后可能更明显,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不规律、压力大等情况会使症状加重。
2.毛囊炎: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毛囊丰富部位。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若炎症较重,可引起疖、痈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婴幼儿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更易发病,男性由于毛发多,相对发病几率可能稍高,多汗、皮肤卫生状况差等生活方式易诱发。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脂溢性皮炎:皮肤镜检查可发现头皮部位有脂溢性皮炎的典型表现,如毛囊口角化、皮脂溢出等;马拉色菌检测可发现马拉色菌数量增多,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不同年龄人群检查结果可能因病情严重程度等有所不同,性别差异在实验室检查上无特殊体现,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如饮食、睡眠等可能影响马拉色菌的检测结果。
2.毛囊炎: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培养结果可能因感染部位、病情阶段等有差异,男性与女性在实验室检查上无特异性区别,生活方式中皮肤卫生情况对细菌培养结果影响较大,如皮肤不洁易导致细菌滋生,影响培养结果。
四、治疗原则方面
1.脂溢性皮炎:一般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如使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等成分的洗发水清洗头皮,可抑制马拉色菌;面部等部位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病情需要时)、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不同年龄治疗需考虑药物安全性,婴幼儿应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青春期人群可根据病情适当选择药物,男性和女性在药物选择上无本质区别,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清淡饮食等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方面。
2.毛囊炎:局部治疗可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若病情严重,可口服抗生素。婴幼儿用药需格外谨慎,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青春期人群可根据病情合理用药,男性和女性在治疗上无特殊差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