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伴胃黏膜萎缩性改变,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儿童和老年人表现有差异;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一、病因方面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是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Hp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的黏液层,进而附着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它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营造碱性环境,同时其释放的毒素等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全球约一半以上的人感染Hp,在我国感染率也较高,多数人感染后会出现非萎缩性胃炎相关表现。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受损,引发炎症。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使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炎症。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前列腺素减少后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破坏,易引发非萎缩性胃炎。
4.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流紊乱、胃酸分泌失调,从而诱发非萎缩性胃炎。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等,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代谢,引发非萎缩性胃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在进食后可加重或减轻。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早饱等,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胃部饱胀不适,影响正常的进食量。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非萎缩性胃炎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腹痛部位往往不确切,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而且儿童的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容易被忽视。
老年人:老年人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仅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表现,部分老年人可能没有明显的腹痛症状,容易漏诊或误诊。
三、诊断方面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有时可见散在的糜烂灶等表现。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简便,患者容易接受;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则是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准确性较高。
四、治疗与预防方面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对于由药物因素引起的,应尽量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
对症治疗:如果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等进行对症处理。
2.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消化不良等症状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