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典型及其他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及病原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感染伤寒各有特点及相应注意事项。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数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苍蝇和蟑螂等媒介昆虫可机械性携带病菌,从而传播疾病。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逐渐升至39℃-40℃,持续1-2周或更长时间。
相对缓脉: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与发热程度不成比例。
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腹部不适或隐痛等,部分患者有便秘或腹泻。
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
玫瑰疹:病程7-14日,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数量少,一般在1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胸、腹部,分批出现。
肝脾肿大:病程1周末可有脾肿大,部分患者有肝肿大,严重时可出现黄疸。
其他表现:根据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等,临床表现会有所不同。如轻型伤寒症状相对较轻,病程较短;重型伤寒病情凶险,可出现持续高热、中毒症状严重等表现。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参考。
细菌学检查: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可用于筛查带菌者;尿培养阳性率较低,通常不作为常规检查。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一般抗体“O”的凝集效价在1/80及以上,“H”凝集效价在1/160及以上时有诊断意义,但需动态观察,若效价逐渐升高则更有诊断价值。
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少渣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摄入。
病原治疗:
目前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其对伤寒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
第三代头孢菌素也可用于伤寒治疗,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
预防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对带菌者应进行管理,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保证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生冷食物,确保食物加工过程卫生;做好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
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伤寒菌苗预防接种,常用的有伤寒Vi多糖菌苗等,可提高人群免疫力,但保护效果有限,且接种后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伤寒后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相对更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在诊断时需注意结合儿童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药物选择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保证营养供应。
孕妇:孕妇感染伤寒后病情可能较重,对胎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诊断时要权衡检查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治疗上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感染伤寒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等,但病情可能较重,易出现并发症。诊断时要全面检查,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