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暂停与呼吸衰竭的区别是什么
呼吸暂停是呼吸运动短时间突然停止属节律频率异常分中枢性等类型本质为呼吸动作短暂中止,呼吸衰竭是肺通气换气障碍致气体交换严重异常有低氧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病理改变;呼吸暂停主要表现为呼吸气流突然消失伴面色发绀等,中枢性伴呼吸中枢基础病表现,阻塞性多睡眠中发作伴打鼾憋醒,呼吸衰竭有呼吸频率节律异常及低氧高碳酸血症相关症状还有原发病表现;呼吸暂停靠临床观察和多导睡眠图监测,呼吸衰竭靠血气分析及胸部影像;儿童新生儿呼吸暂停与中枢发育等有关,儿童呼吸衰竭病因多且治疗要考虑生理特点,老年呼吸暂停与肌肉退变等有关,老年呼吸衰竭常由慢阻肺等急性加重诱发且代偿差变化快,长期吸烟增呼吸衰竭风险,肥胖致阻塞性呼吸暂停易进展为呼吸衰竭,神经系统病易致中枢性呼吸暂停进而呼吸衰竭,慢性心肺病患者呼吸衰竭风险高需积极干预。
一、定义与本质区别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运动在短时间内突然停止,属于呼吸节律或频率的异常事件,可分为中枢性(因呼吸中枢功能障碍致呼吸暂停)、阻塞性(上气道梗阻引起气流中断)、混合性等类型,其本质是呼吸动作的短暂中止;而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得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进而引起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伴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本质是气体交换功能的严重异常。
二、临床表现差异
呼吸暂停:主要表现为呼吸气流突然消失,持续时间通常为数秒至数十秒不等,可伴有面色发绀(若为缺氧引起)等表现,中枢性呼吸暂停可能伴随呼吸中枢相关的基础疾病表现,如神经系统病变患者可能有原发病相关症状;阻塞性呼吸暂停多与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或肌肉功能障碍有关,常在睡眠中发作,可伴有打鼾、睡眠中憋醒等表现。
呼吸衰竭:除了可能出现呼吸频率、节律异常外,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轻者烦躁、焦虑,重者昏迷等)以及高碳酸血症相关表现(如皮肤潮红、多汗、球结膜水肿、呼吸性酸中毒相关的酸碱平衡紊乱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呼吸衰竭还有其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如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可有发热、咳嗽、咳痰等感染症状。
三、辅助检查指标区别
呼吸暂停: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呼吸气流情况及多导睡眠图等监测手段,多导睡眠图可记录到呼吸气流消失的时段等特征性表现。
呼吸衰竭:血气分析是关键指标,静息状态下海平面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其中Ⅰ型呼吸衰竭为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Ⅱ型呼吸衰竭为PaO<60mmHg且PaCO>50mmHg。胸部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可协助查找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因,如肺炎、肺不张等相应影像学改变。
四、年龄等因素影响
儿童群体:新生儿呼吸暂停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调节功能不成熟等有关,早产儿更易发生;而儿童呼吸衰竭可能由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原因引起,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衰竭的病因谱不同,且儿童呼吸衰竭时在呼吸支持等治疗上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呼吸频率、潮气量等与成人不同,护理和治疗方案需精准适配。
老年人群:老年呼吸暂停可能与肌肉功能减退、上气道结构退变等有关;老年呼吸衰竭常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急性加重诱发,老年人呼吸衰竭时机体代偿能力差,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气变化。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人群易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增加呼吸衰竭风险;肥胖人群阻塞性呼吸暂停发生率高,若未有效控制可能进展为呼吸衰竭。
有基础病史人群: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者易出现中枢性呼吸暂停,进而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有慢性心肺疾病病史者呼吸衰竭的发生风险更高,病情波动时需更积极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