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好发于胃角和胃窦小弯侧由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胃酸分泌过多、遗传因素及其他如精神紧张压力大、吸烟等因素临床表现具慢性周期性节律性腹痛及伴有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可致出血穿孔梗阻等诊断靠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及X线钡餐治疗需消除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等并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防止复发并发症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警惕癌变儿童用药谨慎孕妇权衡药物影响有基础病史者需评估相关风险。
一、定义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好发于胃角和胃窦小弯侧,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类型,由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所致。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促使溃疡形成,全球约半数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基于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功能。
3.胃酸分泌过多: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发生的直接原因,当胃酸分泌异常增多时,易损伤胃黏膜导致溃疡。
4.遗传因素:部分胃溃疡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5.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可影响神经系统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失调;吸烟会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具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特点,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后再发,部分患者疼痛规律不典型。
2.其他症状: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或发生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时出现相应症状,如突发剧烈腹痛(穿孔)、呕吐大量宿食(幽门梗阻)。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溃疡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鉴别良恶性溃疡。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发病密切相关,检测结果对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3.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龛影等间接征象,但不如胃镜直观准确,主要用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
五、治疗原则
1.消除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停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2.缓解症状与促进溃疡愈合: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促进溃疡愈合)、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可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
3.防止复发与并发症:积极治疗相关病因,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发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胃溃疡需警惕癌变可能,因其症状常不典型,应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用药时需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2.儿童: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某些药物等有关,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确诊后若需用药,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
3.孕妇:孕妇患胃溃疡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如调整饮食结构、缓解精神压力等,若必须用药,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共同指导下使用。
4.有基础病史人群:合并心血管疾病需服用抗凝剂的患者,若患胃溃疡,需在治疗溃疡的同时评估抗凝治疗与溃疡出血风险,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合并糖尿病的胃溃疡患者,需注意饮食控制与血糖监测,在治疗溃疡用药时避免影响血糖控制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