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病变深度可达黏膜肌层甚至更深,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表现;胃糜烂是胃黏膜浅溃疡,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多由应激等因素引起,多数无症状。胃溃疡病变深度更深,发生穿孔、出血、癌变风险相对更高,不同人群患胃黏膜病变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延误病情,儿童患胃糜烂多见,女性孕期治疗需谨慎,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患病风险高且需相应调整。
一、定义与病理表现
1.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溃疡深度可达黏膜肌层甚至更深,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周围黏膜常有炎症水肿。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因素相关,患者常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下次餐前缓解。
2.胃糜烂:是胃黏膜的浅溃疡,病变深度局限于黏膜层,未达黏膜肌层,多为多发性,形态多样,可呈点状、片状或条状,周围黏膜多无明显瘢痕形成。常因应激、酒精、Hp感染等因素引起,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严重程度比较
1.从病变深度角度:胃溃疡病变深度较胃糜烂深,胃溃疡深度可达黏膜肌层甚至更深,胃糜烂仅局限于黏膜层,理论上胃溃疡发生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例如,胃溃疡患者发生大出血的概率高于胃糜烂患者,据相关统计,胃溃疡大出血的发生率约为3%-10%,而胃糜烂大出血发生率相对较低。
2.并发症发生情况
穿孔风险:胃溃疡由于溃疡深度较深,当溃疡穿透肌层时可导致穿孔,急性穿孔可引起急性腹膜炎,病情危急,需要紧急手术治疗;胃糜烂一般较少发生穿孔,即使发生穿孔,病情相对胃溃疡穿孔可能稍轻,但也需及时处理。
出血风险:胃溃疡引起的出血可能量较多,且较难自行停止,出血速度快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胃糜烂引起的出血相对较缓,出血量一般较少,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癌变可能性:虽然胃溃疡和胃糜烂都有癌变可能,但胃溃疡发生癌变的风险略高于胃糜烂。一般认为,胃溃疡的癌变率约为1%左右,而胃糜烂癌变率较低,但也不能完全忽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老年人:老年人患胃溃疡或胃糜烂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胃溃疡的腹痛节律性可能不明显,胃糜烂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如出血、穿孔等,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2.儿童:儿童患胃糜烂相对较多见,多与感染、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一般经过规范治疗恢复较快,但也需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儿童患胃溃疡相对较少,若发生胃溃疡,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生活方式等,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3.女性:女性患胃糜烂或胃溃疡的概率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期,若发生胃黏膜病变,治疗需更加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进行治疗。
4.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饮酒、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容易患胃糜烂或胃溃疡,这类人群需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以降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对于已经患病的人群,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是治疗的基础。
5.有基础病史人群:患有Hp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患胃糜烂或胃溃疡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复杂。例如,患有Hp感染的人群,需要先进行Hp根除治疗,以促进胃黏膜病变的愈合;患有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NSAIDs的人群,需在医生评估下调整药物或采取保护胃黏膜措施,预防胃黏膜病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