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囊肿与脂肪瘤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发病机制上前者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致潴留,后者病因不明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外观形态和好发部位有别;超声、CT检查表现不同;病理组织学上结构有差异;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各有其鉴别时需考虑的特殊情况。
一、发病机制方面
1.皮脂腺囊肿:主要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多见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壮年,好发于头面、背臀等部位,与局部皮脂腺分泌活跃相关,若局部皮肤卫生状况不佳等因素易诱发排泄管阻塞。
2.脂肪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脂肪代谢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可发生于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年以上人群,性别差异不显著,一般认为与机体脂肪代谢调节失衡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方面
1.外观形态
皮脂腺囊肿:多为圆形,边界清晰,大小不等,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至几厘米,囊肿表面常可见皮脂腺开口的小黑点,质地中等或偏软,与皮肤紧密粘连,基底可推动,继发感染时局部可红肿、疼痛。
脂肪瘤:质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与皮肤无粘连,大小不一,一般界限清楚,生长缓慢,通常无自觉症状,好发于四肢、躯干等部位。
2.好发部位差异
皮脂腺囊肿: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如头面部(额部、颊部等)、背部、臀部等,因这些部位皮脂腺分布密集,排泄管阻塞风险相对较高。
脂肪瘤: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等脂肪较多的部位,全身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均可发生,无特定区域的绝对高发倾向,但相对而言在脂肪组织丰富区域更常见。
三、影像学检查鉴别
1.超声检查
皮脂腺囊肿: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强回声光点,后方回声可增强,囊肿与皮肤紧密相连,其周围组织可能因继发炎症出现稍高回声的炎性反应区。
脂肪瘤:超声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匀低回声区,有包膜,内部回声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可呈分叶状,一般内部回声比正常脂肪组织稍低,但回声均匀,根据脂肪瘤的成分不同可有一定差异。
2.CT检查
皮脂腺囊肿:CT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时一般无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若合并感染,周围组织可见炎性渗出的高密度影。
脂肪瘤:CT表现为与脂肪密度相近的低密度影,CT值在-80~-120HU之间,边界清晰,形状规则或不规则,增强扫描无强化,这是因为脂肪瘤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与周围组织密度差异明显。
四、病理组织学鉴别
1.皮脂腺囊肿:病理切片可见囊壁由表皮细胞构成,囊内为角化物质及皮脂样物质,囊壁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若继发感染则炎症细胞浸润更明显。
2.脂肪瘤:病理检查可见瘤组织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包膜完整,脂肪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与正常脂肪组织相似,但呈结节状分布,周围有纤维组织间隔。
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患皮脂腺囊肿或脂肪瘤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类似肿物,需谨慎排查,因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肿物的性质判断更需谨慎,超声等检查相对更安全,且要关注肿物对儿童身体发育及心理的影响,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若发现体表肿物,鉴别时要考虑到生理变化对检查结果的可能影响,如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肿物的生长等有一定影响,超声检查相对安全,可作为初步鉴别手段,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妊娠期的特殊情况,谨慎对待可能的治疗选择。
3.老年人:老年人皮脂腺囊肿或脂肪瘤的鉴别与其他人群类似,但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肿物的反应可能不敏感,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检查及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无辐射更适合老年人反复检查,诊断后根据肿物情况及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综合制定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