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以发热、出血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体包括汉坦病毒等多种病毒,传播途径有动物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及其他全身和多器官损害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支持对症为主,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感染表现有差异,生活中避免接触相关危险因素很重要。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由不同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包括汉坦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多种病毒。不同病毒所致的病毒性出血热在病原体特性上有差异,例如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
传播途径
动物传播:部分病毒性出血热通过动物传播,如汉坦病毒可通过鼠类等动物的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病毒,人类接触被污染的环境等而感染。
直接接触传播:埃博拉病毒等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精液等传播,健康人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到这些物质就可能被感染。
气溶胶传播:某些病毒如埃博拉病毒在患者发病时,其分泌物形成的气溶胶可通过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吸入后可能引发感染。
临床表现
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且发热持续时间因不同病毒感染有所差异,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多持续3-7天等。
出血表现:不同病毒性出血热出血表现有差异,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可出现呕血、便血、阴道出血等严重出血情况。
其他表现:还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肾脏损害(如肾综合征出血热)、肝脏损害等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等变化,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白细胞总数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汉坦病毒抗体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病毒核酸检测:利用核酸扩增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例如检测埃博拉病毒核酸等。
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肺部等器官的病变情况。
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病毒性出血热主要是采取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例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休克、防治出血、针对器官功能损害进行相应支持治疗等。不同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在具体治疗细节上有差异,如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需根据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不同病期进行针对性支持对症处理;对于埃博拉病毒感染目前也在探索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一些实验性药物等的应用,但均是以支持对症为基础。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于由动物传播的病毒性出血热,如肾综合征出血热,需做好鼠类等动物的防鼠、灭鼠工作;对于患者需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在接触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等;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规范消毒处理。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某些有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出血热,如部分汉坦病毒相关疫苗可用于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对于从事高危职业(如接触可能携带病毒动物或患者的医护人员等)的人群,需加强防护培训等。
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性出血热后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感染后可能病情进展相对更快,需更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感染后可能并发症更多。性别差异在病毒性出血热发病上一般无明显特异性,但在护理等方面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关怀。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病毒性出血热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需综合评估病情,在治疗病毒性出血热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在生活方式方面,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及污染环境等对于预防病毒性出血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