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可预防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持续气流受限等特征病因包括吸烟、职业粉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遗传因素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晚期全身症状诊断靠肺功能检查结合病史等高危人群有长期吸烟者、职业接触者、有家族史者、童年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史者预防需戒烟、避免有害颗粒气体、接种疫苗治疗包括药物、康复、氧疗、肺康复和手术干预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合并基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及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二、病因
1.吸烟: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和纤毛运动,促使支气管黏液腺和杯状细胞增生肥大,导致气道净化能力下降,引发慢性炎症。
2.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石棉、煤尘等)、化学烟雾(如二氧化硫、氯气等)可损伤气道黏膜,增加慢阻肺发病风险。
3.空气污染:室外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及室内空气污染(如烹饪油烟、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损伤气道。
4.遗传因素:α-抗胰蛋白酶缺乏是常见的遗传风险因素,此类人群易早年发生肺气肿。
三、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期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可有咳嗽,但夜间咳嗽不显著。
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为脓性痰。
3.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仅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4.其他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
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FVC)<0.7,即可确定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此为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同时结合病史(如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等)、症状等综合判断。
五、高危人群
1.长期吸烟者:包括主动吸烟及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者。
2.职业粉尘或化学污染物接触者:如煤矿工人、化工行业从业者等。
3.有慢阻肺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增加发病风险。
4.童年时期有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史者:可能影响肺发育,增加成年后发病几率。
六、预防
1.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有效的措施,戒烟可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2.避免接触有害颗粒或气体:如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暴露,工作中佩戴防护用具。
3.接种疫苗:流感疫苗可降低慢阻肺患者因流感导致的病情加重风险;肺炎球菌疫苗可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引发的肺部炎症。
七、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等)可缓解气流受限相关症状;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适用于反复急性加重且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
2.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训练(如步行、上下楼梯等)及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3.氧疗:对于存在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4.肺康复和手术干预:晚期患者可考虑肺康复训练,终末期可评估肺移植可能性。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童年时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者需关注肺发育情况,避免接触二手烟及有害环境,定期监测肺功能,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
老年人:慢阻肺患者随年龄增长病情易进展,需定期监测肺功能,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女性:女性慢阻肺患者在吸烟、职业暴露等风险因素上可能与男性存在差异,需关注自身健康风险,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合并基础病史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慢阻肺患者,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监测心、肺功能变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