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肺气肿病因有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与化学物质等,病理生理存在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劳动或运动时气短,随病情进展加重伴咳嗽咳痰等,体征早期不明显,病情发展可见桶状胸等,诊断靠胸部X线、CT及肺功能检查,治疗稳定期避免危险因素、用支气管舒张剂等,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用糖皮质激素等,预防主要是戒烟、避免接触有害物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防呼吸道感染等,老年人要综合管理,女性需关注二手烟等个体化健康管理。
一、病因
1.吸烟:为主要危险因素,烟草内化学物质损伤气道上皮与纤毛运动,降低气道净化能力,引发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长期吸烟致气道慢性炎症,逐步诱发肺气肿,研究显示长期吸烟者患阻塞性肺气肿风险显著高于不吸烟者。
2.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其中有害颗粒与气体损伤气道黏膜、诱发炎症反应,参与肺气肿发生发展。
3.职业性粉尘与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煤矿粉尘、棉尘等)及化学物质(烟雾、过敏原等),可致气道与肺慢性炎症,提升肺气肿发病风险,儿童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可能与成年后肺气肿发生相关。
二、病理生理改变
1.通气功能障碍:因气道炎症、狭窄、肺泡弹性减退,气道阻力增加,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陷闭,气体排出受阻,残气量增加、肺总量增多,呈现肺过度充气、容积增大的典型病理改变。
2.换气功能障碍:肺气肿时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血流灌注减少,而肺泡通气相对正常,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影响气体交换,引发低氧血症,严重时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功能不全。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可无症状,劳动或运动时感气短,随病情进展气短加重,稍活动或休息时亦感气短,伴咳嗽、咳痰,咳嗽长期反复加重,晨间明显、夜间阵咳,咳痰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带血丝,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呈脓性。
2.体征:早期体征不明显,病情发展可见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与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并发感染时肺部可闻啰音。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膈降低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CT可更清晰显示肺气肿范围与程度,助早期诊断及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2.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关键,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70%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阻塞性肺气肿多属COPD范畴)必要条件,可测定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残气量(RV)等指标,显示肺过度充气,RV增高、RV/TLC(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40%提示肺气肿。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稳定期:避免危险因素(戒烟、避免接触污染空气);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缓解气流受限;有慢性呼吸衰竭者行长期家庭氧疗,每日吸氧>15小时可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存率。
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选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对症祛痰、止咳等。
2.预防措施:戒烟是最有效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有害粉尘与气体、加强职业防护;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感冒、支气管炎等;加强体育锻炼(散步、太极拳、呼吸操等)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抵抗力;有慢性咳嗽、咳痰者定期行肺功能检查,早期干预病变。
六、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期严重呼吸道感染可增加成年后肺气肿风险,需重视儿童呼吸道感染防治,避免儿童接触二手烟等有害环境,保证充足营养与适当运动,促进呼吸系统健康发育。
2.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肺气肿病情进展隐匿,易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中需综合管理、密切监测病情,家庭照护者关注老年人呼吸状况与生活质量,协助呼吸康复训练等。
3.女性:女性吸烟率相对较低,但二手烟暴露等需关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况变化影响肺气肿发生发展及治疗,需个体化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