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有多种常见原因及不同人群特点,饮食因素如不合理饮食、进食不规律,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精神心理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致胃痛;儿童、女性、老年人有各自胃痛特点;出现频繁发作、加重或有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进一步检查包括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等。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科学依据
(一)饮食因素
不合理饮食:长期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胃痛。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的人群,胃炎、胃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饮食清淡的人群。另外,暴饮暴食会使胃的负荷加重,胃蠕动紊乱,也容易引起胃痛。
进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酸刺激胃黏膜时就可能引发胃痛。比如,经常不吃早餐的人,胃内胃酸没有食物中和,容易侵蚀胃黏膜,久而久之易出现胃痛等胃部不适。
(二)胃部疾病
胃炎: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导致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胃痛。此外,自身免疫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可引起胃炎,导致胃痛症状。
胃溃疡:胃溃疡的典型症状是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疼痛。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胃酸会腐蚀溃疡面,引起疼痛。例如,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溃疡患者,在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溃疡愈合情况及胃痛缓解情况往往较好。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特点多为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食后缓解。主要是因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过多,且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侵蚀所致。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这些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蠕动和胃酸分泌失调,从而引发胃痛。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患胃部疾病并出现胃痛的几率相对较高。有研究发现,心理应激状态下,胃黏膜的血流会发生改变,影响胃黏膜的营养和修复,进而引发胃痛等不适。
二、不同人群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一)儿童
饮食因素:儿童若存在挑食、偏食等情况,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另外,食用不洁食物易引起胃肠道感染,从而导致胃痛。比如,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引发急性胃炎,出现胃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特殊情况:儿童不会准确表达胃痛,可能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同时,儿童的胃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一些刺激更为敏感,若患有胃部疾病,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及时就医。
(二)女性
生理期:部分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出现胃痛症状,这与生理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胃酸分泌,从而引发胃部不适。
孕期: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子宫增大等因素,可能出现胃痛。例如,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导致胃排空时间延长,容易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三)老年人
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老年人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进而引发胃痛。另外,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导致胃痛。比如,一些老年人长期服用抗凝药等,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出现胃痛等症状。
三、就医建议及进一步检查
(一)就医时机
如果胃痛频繁发作,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或伴有呕血、黑便、消瘦、吞咽困难等报警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例如,出现呕血,提示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较为危急;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伴胃痛,需排除胃部肿瘤等严重疾病。
对于儿童出现持续或反复胃痛,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
(二)进一步检查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发现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等,通过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相应的根除治疗。
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血常规可以了解是否有贫血等情况,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判断是否有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