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影像学表现因时期和人群有所不同。早期有磨玻璃影(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患者表现有差异)和小结节影(性别无明显特异性差异,受接触环境等影响);进展期有实变影(儿童、老年及有心血管病史患者表现不同)和间质改变(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程度有别,性别对其直接影响不大);不同人群有特殊表现,儿童表现相对不典型,老年病情变化快、易多肺叶受累且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有基础病史患者表现叠加原有基础疾病表现,免疫缺陷患者病情更严重。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影像学表现
(一)早期表现
1.磨玻璃影
早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CT上常表现为磨玻璃影。磨玻璃影是指肺部CT上呈云雾状密度增高影,但仍可见血管纹理。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肺泡间隔增厚、肺泡内渗出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的磨玻璃影可能相对较为局限,而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多肺叶的磨玻璃影。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因为本身肺部基础有一定改变,早期磨玻璃影的表现可能与非吸烟患者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导致的影像学改变。对于有基础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早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磨玻璃影可能会叠加基础病的影像学表现,使病情判断更复杂。
2.小结节影
部分患者可出现小结节影。小结节的形成可能与病毒感染引起的肺泡内炎症细胞聚集、小的肉芽肿形成等有关。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小结节影的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的整体病情进展可能因机体免疫等因素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经常接触粉尘等环境的人群,肺部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的微小改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小结节影的表现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核心还是病毒感染引发的肺部局部病理变化。
(二)进展期表现
1.实变影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实变影。实变影表现为肺部密度均匀增高,肺血管纹理被掩盖。实变影的形成是因为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细胞等。对于儿童患者,实变影的出现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密切关注呼吸等情况,因为儿童的肺部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老年患者出现实变影时,由于其心肺功能相对较差,预后可能相对更差一些。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实变影导致的肺部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的负担,需要综合评估病情。
2.间质改变
部分患者会出现间质改变,表现为肺间质增厚、网格状影等。间质改变是由于病毒感染累及肺间质,导致间质水肿、纤维组织增生等。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因为肺部长期处于相对高负荷状态,间质改变的程度可能与其他生活方式人群有所不同,但根本原因是病毒对肺间质的侵袭。性别因素对间质改变的直接影响不大,但整体病情发展中,女性患者可能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对间质改变相关的病情进展有一定个体差异。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1.儿童患者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表现相对成人可能更不典型,磨玻璃影相对常见,实变影出现的比例可能较成人低,但也有部分儿童会出现较明显的实变等表现。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肺部发育特点使得其影像学表现有自身特点,在诊断和病情评估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因为儿童不能像成人一样准确表达症状,影像学表现就更为关键。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表现往往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多肺叶受累,磨玻璃影、实变影等多种表现可同时存在。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使得其肺部CT表现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例如,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肺部的炎症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而心脏功能的改变又会影响肺部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CT表现的解读和病情的判断。
3.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表现可能会在原有基础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基础上叠加新的病毒感染相关表现。比如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肺部可能有纹理增粗等表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会出现新的磨玻璃影或实变影等,使病情评估更为复杂。对于有免疫缺陷病史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表现可能会更严重,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肺部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实变影等严重表现出现的概率更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