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增生是机体创伤修复中胶原合成代谢失控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现象,常见于皮肤创伤愈合后,有外观(颜色、形态)和症状(瘙痒、疼痛)表现,形成机制包括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胶原沉积,高危人群有瘢痕体质者和皮肤损伤较深者,相关因素有感染和局部张力。
一、疤痕增生的定义
疤痕增生是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在皮肤创伤愈合后较多见。
二、疤痕增生的表现
1.外观表现
颜色:早期常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这是因为新生的血管丰富,随着时间推移,颜色可能会逐渐变淡,但部分人可能长期维持红色或暗红色。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的疤痕增生在颜色上可能更为鲜艳,因为儿童新陈代谢相对旺盛,血管增生更明显;而老年人疤痕增生颜色可能相对较暗,与机体整体代谢减缓有关。
形态:疤痕可超出原损伤部位,呈隆起性生长,形状不规则,有的像蟹足一样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生长,称为蟹足肿;也有的呈扁平隆起状等。从性别角度,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个体的皮肤修复能力不同,可能导致外观表现有差异。从生活方式看,长期吸烟的人,由于尼古丁等成分影响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可能影响疤痕修复,使疤痕增生更明显;而生活方式健康、皮肤修复能力好的人,疤痕增生相对较轻。
2.症状表现
瘙痒:是疤痕增生较常见的症状,程度轻重不一。瘙痒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夜间或安静时更为明显。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通过搔抓等行为来表达不适,家长需注意避免儿童搔抓导致疤痕破溃等情况;对于老年人,瘙痒可能会影响其睡眠和情绪。
疼痛:部分患者的疤痕增生处会有疼痛感觉,尤其是当疤痕受到摩擦、牵拉等刺激时。例如,关节部位的疤痕增生,在关节活动时可能会因牵拉而产生疼痛。
三、疤痕增生的形成机制
1.炎症反应阶段
创伤发生后,局部组织会迅速发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启动修复程序,同时也为成纤维细胞的活化等后续过程奠定基础。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炎症反应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活跃,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剧烈;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所减退,炎症反应可能相对缓和,但都参与了疤痕增生的起始过程。
2.成纤维细胞活化与增殖
炎症反应后,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开始大量增殖并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成分。TGF-β等细胞因子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高糖饮食可能会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导致胶原合成异常,增加疤痕增生的风险;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成纤维细胞的正常功能。
3.胶原沉积
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胶原,超过了机体正常的降解代谢能力,导致胶原在局部过度沉积。在不同病史情况下,如果患者有皮肤反复创伤史,那么疤痕增生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因为反复的创伤刺激会不断激活成纤维细胞等参与疤痕增生的过程。
四、疤痕增生的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高危人群
瘢痕体质者:这类人群具有遗传倾向,即使是轻微的皮肤损伤,如蚊虫叮咬、接种疫苗等,也可能引发明显的疤痕增生。儿童中如果有家族瘢痕体质遗传史,那么需要更加注意皮肤保护,避免不必要的皮肤创伤;老年人中如果本身是瘢痕体质,同样要重视皮肤的护理。
皮肤损伤较深者:如深度烧伤、深度割伤等,皮肤全层甚至更深组织受损,愈合过程中更易出现疤痕增生。不同年龄的人,深度皮肤损伤后的疤痕增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的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深度损伤时也容易出现过度的胶原沉积;老年人皮肤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深度损伤后疤痕增生可能更难恢复。
2.相关因素
感染:伤口感染会加重炎症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胶原合成,从而增加疤痕增生的发生概率。无论哪个年龄阶段,伤口感染都是需要避免的情况,儿童的伤口感染可能与卫生条件、玩耍时的意外受伤等有关,老年人可能由于皮肤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发生伤口感染。
局部张力:关节等活动部位的伤口,由于局部持续的张力,会刺激疤痕组织不断增生。例如膝关节部位的疤痕,在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受到牵拉,容易导致疤痕增生明显。不同年龄人群在关节活动部位受伤后,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局部张力对疤痕的影响,儿童要避免过度的关节活动,老年人要注意关节的适度活动以维持功能,但也要减少对疤痕的不良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