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症状及其他症状,体征多不明显,部分有上腹部轻压痛;治疗分为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心理调节,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需规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且不同人群治疗需注意特殊情况。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进食后可加重或减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慢性胃炎可能以反复腹痛为主要表现,而老年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食欲减退等。性别差异方面无明显特异性表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或饮食不规律者更易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上腹部不适可能更频繁。
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有饱胀感、早饱、嗳气等。例如进食少量食物就感觉胃部饱胀,进食后很快有饱感而不想继续进食,以及气体从胃内向上反流出现嗳气现象。不同年龄人群消化不良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消化不良症状相对更易出现波动。女性在生理期前后可能因激素变化影响胃肠功能,使消化不良症状稍有加重。生活方式中,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者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明显。有慢性胃炎病史且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往往更严重。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反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等不适;恶心、呕吐多为间断发作,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年龄较小的儿童出现恶心、呕吐时需警惕是否因饮食不当或感染等其他因素诱发,老年患者出现频繁恶心、呕吐要注意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可能。女性患者在妊娠相关情况外出现频繁恶心、呕吐需考虑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生活方式中,饮食过饱、食用刺激性食物后可能诱发恶心、呕吐症状加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易出现。
2.体征表现:多数患者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不同年龄人群体征差异不大,儿童患者上腹部轻压痛可能因病情较轻表现不典型,老年患者因机体反应性降低,压痛可能不明显。性别无明显体征差异体现。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病情加重的患者,上腹部压痛可能相对更明显。有明确胃炎活动期的患者,上腹部压痛可能更显著。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保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等。性别方面无特殊生活方式调整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需尤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因受凉加重胃部不适。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炎病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基础上,需积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相关准备。
心理调节:不同年龄人群心理状态不同,儿童可能因疾病产生恐惧心理,家长需给予心理安抚;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产生焦虑情绪,需家人多关心陪伴。女性可能因生理周期等因素情绪波动较大,要注意调节情绪。生活方式中精神压力大的人群,需通过适当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冥想等,因为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加重慢性胃炎病情。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可能需要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
2.药物治疗
抑酸剂:可用于抑制胃酸分泌,缓解反酸、烧心等症状。
胃黏膜保护剂: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
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有消化不良、早饱、腹胀等症状的患者,可促进胃肠蠕动。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药物组合为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如质子泵抑制剂可选奥美拉唑等,铋剂可选枸橼酸铋钾等,抗生素可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过敏史等进行调整。特殊人群如儿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需谨慎,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组合,并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在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女性患者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需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