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肠胃病包括胃炎(分急性、慢性)、胃溃疡、肠炎(分细菌性、病毒性、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检查有胃镜(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检查前禁食等准备)和肠镜(观察结肠和直肠病变,检查前肠道清洁等准备),预防与保健需从饮食(规律、合理)和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心理调节)两方面进行,不同年龄人群各有注意要点。
一、常见肠胃病及症状
(一)胃炎
1.急性胃炎:多由应激、药物、酒精、创伤等因素引起,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起病较急,患者可能在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接触相关诱因后短时间内发病,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年轻人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过度饮酒等诱发,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后发病。
2.慢性胃炎: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症状多无特异性,可有上腹隐痛、饱胀、反酸、嗳气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不同人群中感染率有差异,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胃溃疡
1.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灼痛等,具有节律性,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然后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精神紧张、饮食无规律的人群易患。
(三)肠炎
1.细菌性肠炎:多由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腹痛多为阵发性,腹泻次数较多,粪便性状改变明显,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易感染,夏季是高发季节,高温环境利于细菌繁殖,人群接触污染食物机会增加。
2.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伴有发热、呕吐等,起病较急,传染性较强,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冬季为高发季节,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病毒侵袭。
3.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症状主要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发病率相对较高,精神压力大、饮食不均衡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肠胃病相关检查
(一)胃镜检查
1.适用情况:用于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如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对于有上腹部不适、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且怀疑胃部病变的患者适用,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但儿童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需在麻醉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无痛胃镜等方式。
2.检查前准备:检查前需禁食6-8小时,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需调整好血糖状态,保证检查安全,检查前还需口服祛泡剂等药物清洁胃肠道。
(二)肠镜检查
1.适用情况:用于观察结肠和直肠黏膜病变,如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有下腹部疼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怀疑肠道病变的患者适用,各年龄段均可进行,老年人需注意肠道准备是否充分,避免因肠道清洁不佳影响检查结果,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检查前后血糖管理。
2.检查前准备: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通常服用泻药导泻,饮食上检查前1-2天进少渣饮食,如稀饭、面条等,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需更关注肠道清洁过程中的身体反应,避免脱水等情况发生。
三、肠胃病的预防与保健
(一)饮食方面
1.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不同年龄人群均应遵循,儿童需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避免挑食、暴饮暴食;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更需规律进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
2.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膳食纤维摄入,如芹菜、苹果等,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摄入,辛辣食物易刺激胃黏膜,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各年龄段人群均应注意,年轻人需控制油炸食品等摄入,老年人需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取。
(二)生活方式
1.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胃肠蠕动,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儿童可在家长陪伴下进行户外活动,老年人运动需注意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胃肠不适,如慢跑对于老年人可选择慢速短距离。
2.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可影响胃肠功能,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易出现情绪问题,需通过适当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听音乐等;老年人可能因身体不适等因素出现焦虑,家人需给予更多关心,帮助调节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