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有不同症状,发热期有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乏力)、毛细血管损伤表现(颜面等潮红、球结膜充血);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血压下降及相应表现;少尿期主要是尿量减少伴氮质血症等及消化道、出血倾向表现;多尿期尿量渐增易出现脱水等;恢复期尿量恢复,一般情况改善但部分有乏力等,不同年龄人群各期表现有差异及需注意的情况。
一、发热期症状
(一)发热
多数患者起病急骤,发热多为突然出现,体温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一般为39~40℃,部分患者可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发热可持续3~7天不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体温波动相对更明显,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可能会出现体温骤升骤降的情况;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较弱,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青壮年显著。
(二)全身中毒症状
1.头痛:较为常见,头部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可能与病毒血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颅内血管扩张、神经受刺激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头痛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头痛程度和性质,需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等辅助判断;老年人若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头痛需警惕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叠加的可能。
2.腰痛:腰部疼痛较为突出,疼痛部位多位于双侧肾区,可能是病毒侵犯肾脏及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充血、水肿等导致。对于有腰部既往病史的人群,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血热引起的腰痛可能会使其原有病情加重,需特别注意鉴别。
3.眼眶痛:表现为眼眶周围疼痛,这是出血热比较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主要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眼部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等。儿童眼眶痛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被忽视,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老年人若有眼部基础疾病,如青光眼等,眼眶痛需排除眼部本身疾病与出血热的关联。
4.全身乏力: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四肢酸软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体现不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在发热期乏力表现更为明显,而平时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乏力感出现较早且较严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乏力症状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代谢紊乱或呼吸功能不全等情况。
(三)毛细血管损伤表现
1.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呈现醉酒貌,是由于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儿童皮肤较薄,潮红表现可能更明显;老年人皮肤老化,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潮红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仍可观察到颜面部等部位的泛红情况。
2.球结膜充血:球结膜呈现明显的充血状态,可表现为眼白部分发红。年龄较小的儿童球结膜充血可能因难以配合检查而较难被及时发现,需由医护人员仔细观察;老年人若有眼部慢性炎症,球结膜充血需鉴别是原有疾病活动还是出血热引起。
二、低血压休克期症状
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可出现血压降低,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等情况。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表现。对于儿童,由于其血容量相对较少,低血压休克期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低血压休克期易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脑供血不足导致晕厥、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律失常等。
三、少尿期症状
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患者可出现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血钾升高、血钠降低等。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呼吸困难、咯血、呕血等出血倾向相关表现。儿童少尿期由于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尿量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需加强肾脏功能监测;老年人少尿期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如高钾血症可导致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需严格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
四、多尿期症状
少尿期之后进入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可达2000ml以上。此期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悸、恶心等症状。儿童多尿期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发生脱水及电解质失衡;老年人多尿期由于机体调节功能减退,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且可能合并心功能不全等情况,补液需谨慎,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五、恢复期症状
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项生理指标逐渐好转,患者一般情况逐渐改善,体力开始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仍有乏力、多汗等表现,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不同年龄人群恢复期恢复速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老年人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加强康复护理,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身体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