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群中相对易感的情况包括年龄上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老年人因机能衰退及伴基础疾病更易感染;基础疾病方面,患有慢性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者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情况;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和缺乏运动人群易感。特殊场景下易感情况有密集场所暴露人群因人员密集通风差感染风险高,职业暴露人群中医疗卫生人员因频繁接触患者、冷链物流相关工作人员因接触冷链货物易感染。
一、一般人群中相对易感的情况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较于成年人更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例如,多项研究观察到在新冠疫情期间,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率统计显示,儿童群体感染率并非最低,但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在接触病毒后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一般来说,0-12岁的儿童在缺乏有效防护时,与病毒接触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包括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例如,老年人的T细胞功能减退,对病毒的识别和免疫应答能力减弱。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明显高于中青年人群。这是因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使得老年人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时更易感染且病情可能更严重。
2.基础疾病因素
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其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受损,气道炎症反应较为明显。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病毒更容易在呼吸道内定植和繁殖,导致呼吸道炎症加重,进而引发更严重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COPD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
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可能受到影响。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而且,心血管疾病本身会使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感染新冠病毒后更易陷入病情恶化的困境。
患有糖尿病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病毒的生长繁殖。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重症的概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人群。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等,从而削弱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人群: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破坏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功能,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影响肺部的免疫细胞功能,使得长期吸烟人群在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时更容易受到感染。例如,有研究对比了长期吸烟和不吸烟人群的新冠感染情况,发现长期吸烟人群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且感染后病情发展可能更为严重。
缺乏运动人群: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调节相对较差。运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呼吸道的气体交换等。缺乏运动的人,其身体的免疫监视能力下降,在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时,更易受到病毒的侵袭。比如,通过对不同运动习惯人群的跟踪调查发现,长期不运动者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相对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
二、特殊场景下的易感情况
1.密集场所暴露人群
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密闭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公交车等)、拥挤的商场、大型室内集会场所等,人员之间近距离接触频繁,空气中病毒颗粒浓度相对较高,使得处于这些场所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大幅增加。例如,在一些新冠疫情的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发现,多人在密闭的KTV包厢内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多人相继感染新冠病毒,就是因为场所内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病毒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2.职业暴露人群
医疗卫生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医疗卫生人员需要频繁接触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如在为患者进行诊疗操作、采集标本等过程中,暴露于病毒的风险较高。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可避免地会与病毒有较多接触,且工作环境中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医疗卫生人员属于相对易感的职业人群。例如,一些研究统计显示,在新冠疫情期间,医疗卫生人员的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但他们通过严格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冷链物流相关工作人员:冷链环境中可能存在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物品,冷链物流相关工作人员在接触、搬运、分拣冷链货物过程中,有感染病毒的风险。因为病毒可能在冷链物品的表面存活一定时间,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若防护不当,就容易接触到病毒而被感染。比如,部分新冠疫情溯源调查发现,冷链物流环节是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相关工作人员感染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