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引起的疾病,分为急性胰腺炎(轻症常自限、重症凶险)和慢性胰腺炎(慢性进展性、不可逆损害),发病机制分别与胰酶提前激活、胰腺组织反复炎症损伤等有关,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等)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治疗原则为轻症保守治疗、重症加强监护等,慢性胰腺炎则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等。
一、胰腺炎的分类
1.急性胰腺炎:
轻症急性胰腺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常呈自限性。主要表现为胰腺水肿,临床多见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经及时治疗后,多在1-2周内恢复。其发病可能与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胆管炎症等)、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在儿童中,可能与先天胆道畸形、感染等因素相关,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及时就医处理胆道问题。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除了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外,还可出现腹膜炎、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发病机制更为复杂,涉及多种炎症介质的参与,除了上述常见诱因外,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等也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诱因。对于重症患者,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抢救治疗。
2.慢性胰腺炎: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如腹泻、消瘦等)、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如糖尿病等)。其病因与长期酗酒、胆道疾病、遗传因素等有关。长期酗酒者患慢性胰腺炎的风险显著增加,需要强调戒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有胆道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胆道问题以预防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
二、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1.急性胰腺炎:
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酶原在十二指肠内被激活才具有消化作用。当各种病因导致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过高,或者胰腺血供紊乱等情况时,胰酶被提前激活,对胰腺自身组织进行消化,引起胰腺水肿、出血、坏死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例如,胆道结石阻塞胰管开口,可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激活胰酶引发急性胰腺炎。
2.慢性胰腺炎:
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胰腺组织反复炎症损伤,胰腺实质纤维化,胰腺的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逐渐受损。长期酗酒可导致胰液内蛋白质含量增高,形成蛋白栓阻塞胰管,进而引起胰腺的慢性炎症。遗传因素导致的慢性胰腺炎则是由于特定基因缺陷,影响胰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胰腺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而发展为慢性炎症。
三、胰腺炎的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这两种酶的升高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但需要注意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这两种酶升高,如腮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鉴别。
血常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慢性胰腺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时也可出现类似改变。
生化检查: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血糖升高、血钙降低等情况。血糖升高是由于胰腺坏死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等原因;血钙降低是因为脂肪酶分解脂肪成脂肪酸后与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导致血钙降低。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等,有助于发现胆道结石等引起胰腺炎的病因,但对于胰腺实质的细微改变显示不如CT。
CT检查: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急性胰腺炎时可见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周渗出等;慢性胰腺炎可见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胰腺假性囊肿等改变。
四、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1.急性胰腺炎:
轻症急性胰腺炎: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抑制胰酶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同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针对胆道疾病进行相应处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需要加强监护,早期液体复苏,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和治疗感染;对于有胰腺坏死感染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慢性胰腺炎:
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胰腺功能、治疗并发症。包括饮食调整,如少食多餐、避免高脂饮食等;补充胰酶制剂以改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如出现糖尿病等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降糖等治疗。对于有胰腺假性囊肿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总之,胰腺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不同类型的胰腺炎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上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