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病,病情进展快、多器官易受损、死亡率高,儿童因免疫未完善、老人因器官功能衰退等易患,性别间接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增风险,有基础疾病或感染史者更易发病,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
一、败血症的定义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通常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严重性
1.病情进展快:败血症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原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可迅速引起多个器官功能障碍。例如,严重的败血症可能在数小时内就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据相关临床研究统计,部分败血症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恶化风险显著增加。
2.多器官功能损害
心血管系统:可导致心肌功能抑制,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研究表明,败血症患者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异常,这是因为毒素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呼吸系统:引发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败血症时,肺部受到炎症波及,肺泡-毛细血管膜受损,气体交换功能障碍,ARDS在败血症患者中的发生率也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氧合功能。
泌尿系统:造成急性肾衰竭,由于肾脏灌注不足及毒素损伤肾小管等原因,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异常表现,影响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神经系统:引起意识障碍、脑膜炎等,毒素刺激神经系统或感染直接累及神经系统,可导致患者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改变,若累及脑膜则可引发脑膜炎。
3.高死亡率:败血症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据流行病学调查,全球范围内败血症的总体死亡率仍可达一定比例,而对于那些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会进一步升高。
三、年龄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新生儿,其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弱,脐部等部位容易成为病原体入侵的门户。在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脐部严格消毒。儿童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靡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比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老年人发生败血症后,病情进展更迅速,且恢复相对困难。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机体抵抗力,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如发热、局部感染症状等,应尽早就诊。
四、性别因素的相关情况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导致败血症发生的直接决定因素,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一定影响。例如,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生殖系统的防御功能相对降低,若不注意卫生,可能增加生殖道细菌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的风险。而男性若有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因病原体入侵而患上败血症。总体而言,性别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体的生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间接对败血症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
五、生活方式与败血症的关联
1.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例如,长期熬夜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节律,使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病原体后发展为败血症的可能性。另外,吸烟、酗酒也会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2.健康生活方式的预防作用: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度的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例如,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细胞的巡逻和杀伤能力,从而提高身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
六、病史与败血症的关系
1.有基础疾病的情况: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基础疾病本身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或为病原体提供滋生的条件,更容易发生败血症。比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且其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也是败血症的高危人群。对于这类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身体状况,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预防感染的发生。
2.有感染史的情况:曾经有过严重感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败血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既往感染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长期紊乱或存在潜在的感染病灶,当再次遇到病原体侵袭时,更容易引发全身性的感染反应。所以这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注意防护,避免再次接触病原体,一旦出现感染迹象要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