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异质性疾病,以慢性气道炎症等为特征,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管理方式;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病理状态,也有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管理情况,二者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气道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的参与,气道呈现高反应性,当受到变应原、冷空气等刺激时,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引发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哮喘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以及早期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相关,不同性别在哮喘发病率上无绝对显著差异,但生活方式中接触宠物、花粉等过敏原的情况会影响发病风险,有哮喘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主要病理机制是肺部长期受到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刺激,引起肺部的慢性炎症,导致肺组织弹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失衡,弹性蛋白酶活性相对增强,过多降解肺组织中的弹性蛋白,使肺泡壁破坏,肺泡融合形成肺气肿。其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长,肺部组织逐渐老化,发病风险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更易患肺气肿,长期吸烟、接触工业粉尘、空气污染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发展为肺气肿。
二、临床表现
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或自行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哮喘可能除了喘息外,还可能有咳嗽变异型哮喘,仅表现为长期顽固性咳嗽;而成年哮喘患者症状相对更典型为喘息等呼吸道症状。性别方面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差异,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发作更明显,有哮喘病史者在接触过敏原等诱因时易复发。
肺气肿: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程度加重,稍一活动甚至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还可伴有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上腹胀满等症状。典型体征为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干湿啰音。不同年龄患者肺气肿表现程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肺功能差,症状相对更重,男性因吸烟等因素导致肺气肿时症状出现可能更早,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有害因素会使症状逐渐加重,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肺气肿患者病情进展更快。
三、诊断方法
哮喘: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检查等。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发作的诱因、频率、缓解方式等;体格检查发作时可发现相应体征;肺功能检查中通气功能检测显示气流受限具有可逆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是重要诊断依据,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也有助于诊断。对于儿童哮喘,还可结合过敏原检测等辅助诊断,不同年龄儿童过敏原可能不同,如婴幼儿可能对牛奶、鸡蛋等过敏,而年长儿可能对花粉、尘螨等过敏,性别在诊断上无特殊影响,生活方式中了解患儿接触过敏原情况对诊断有帮助,有哮喘家族史儿童需更密切监测肺功能等指标。
肺气肿:主要依靠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胸部CT检查比X线更敏感,能更清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肺功能检查显示残气量及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指标,FEV/FVC降低。不同年龄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老年患者肺气肿在影像学上更易表现出典型的肺过度充气等改变,男性因吸烟等因素导致肺气肿时在肺功能检查上可能更早出现异常指标,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在进行肺功能检查时更易发现异常,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者肺气肿诊断时需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
四、治疗与管理
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避免急性发作。主要治疗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等。对于儿童哮喘,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体质等,药物使用需谨慎选择儿童适用剂型,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不同性别哮喘患者在药物治疗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哮喘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需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生活方式中患者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以维持肺功能。
肺气肿: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阻止病情发展、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主要包括戒烟、脱离污染环境、呼吸训练、长期氧疗等。对于老年肺气肿患者,呼吸训练等非药物治疗尤为重要,要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等诱因,男性肺气肿患者因吸烟因素更需强调戒烟的重要性,生活方式中患者应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以维持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