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常见症状和不同人群症状特点,常见症状包括呼吸系统相关的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全身的乏力、肌肉酸痛,以及其他伴随的咽痛、鼻塞流涕、腹泻等;儿童症状相对较轻但需留意特殊情况,老年人重症风险高且症状可能不典型易掩盖基础病加重情况,孕妇需谨慎用药并关注母婴健康,有基础疾病人群原有疾病易复发或加重需严格管理基础病并告知医生情况。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
(一)呼吸系统相关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热没有特定的体温范围,部分患者为低热,体温在37.3-38℃左右,也有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甚至更高。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感染后发热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发热起伏相对较明显,但总体也是以体温异常升高为主要表现之一。
2.咳嗽:较为常见的症状,多为干咳,也就是没有明显咳痰的咳嗽。这是因为病毒侵袭呼吸道,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反射。对于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咳嗽可能会加重,且恢复相对较慢,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呼吸道的正常功能,使得呼吸道黏膜更容易受到刺激而引发咳嗽。
3.呼吸困难: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等。这是由于肺部受到病毒侵犯,影响了气体交换功能。老年人以及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呼吸困难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类人群的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在病毒感染导致肺部病变时,更容易出现呼吸方面的困难。
(二)全身症状
1.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消耗了机体的能量,使得患者整体感觉虚弱乏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出现乏力症状,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活动量相对较大,乏力可能会更明显地影响其日常活动,比如原本活泼好动的儿童变得不愿意玩耍、活动。
2.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的情况,尤其是四肢肌肉较为常见。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肌肉酸痛。对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本身肌肉基础相对较好,但感染后肌肉酸痛可能会对其工作和生活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于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感染后肌肉酸痛可能会感觉更加明显,因为生理期女性身体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
(三)其他伴随症状
1.咽痛:有些患者会出现咽喉疼痛的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引起的咽痛,但可能程度有所不同。咽喉部受到病毒侵袭,导致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引起疼痛。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感染后咽痛可能会加重,因为吸烟会刺激咽喉部黏膜,使炎症反应更加明显。
2.鼻塞、流涕:少数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涕等类似普通感冒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上呼吸道,引起鼻腔黏膜炎症,出现分泌物增多等情况导致鼻塞、流涕。儿童由于鼻腔相对狭窄,感染后鼻塞可能会对其呼吸和进食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家长更加关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鼻塞症状。
3.腹泻: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会出现腹泻症状,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影响了胃肠道功能。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肠炎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腹泻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发作,需要密切关注腹泻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二、不同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特点
(一)儿童
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相对成人可能有所不同。多数儿童症状较轻,可能主要表现为低热、咳嗽、乏力等,也有部分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其炎症反应的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太一样,而且儿童表达不适的能力相对有限,家长需要更加细心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儿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重症风险相对较高。症状可能不典型,有的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而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但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被掩盖。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会使基础疾病加重,并且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需要家人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定期监测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送医。
(三)孕妇
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需要特别关注。一般来说,症状与非孕妇相似,但在孕期这个特殊阶段,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孕妇感染后如果出现高热等情况,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需要及时采取合适的非药物方法进行降温等处理,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胎动等,定期进行产检,确保母婴健康。
(四)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原有基础疾病可能会因为感染而复发或加重。例如,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的情况,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波动等。这类人群需要更加严格地管理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相关指标,遵循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同时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相关症状,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全面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