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具有多样临床表现、特定流行病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征。临床表现有症状多样,重型、危重型可中低热或无热,影像学早期为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等;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即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密切接触、气溶胶及接触污染物品,人群普遍易感,老人及基础病者重症风险高;实验室检查一般见白细胞等变化,病原学及血清学可确诊及检测抗体。
一、临床表现特征
1.症状多样性
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发热程度可从低热到高热不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感染后发热表现可能相对多样,婴幼儿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而青少年及成人发热表现相对有一定规律可循。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感染后可能更易出现较为明显的全身症状,因为这类人群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影响身体对病毒的应对能力。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热可能会加重基础病的病情风险等。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反应相对较弱,可能更易出现这种无明显发热的情况,且老年患者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要密切关注其其他症状表现。
2.影像学特征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感染后影像学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儿童肺部组织相对娇嫩,炎症反应下影像学变化可能在分布和程度上有其特点。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的人群,肺部本身可能存在一定基础状况,感染新冠病毒后影像学改变可能会相对更明显或恢复较慢。有肺部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肺炎病史,感染新冠病毒后影像学表现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复杂的变化情况等。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对于不同性别,在传播风险上理论上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生活方式下,如男性吸烟人群,由于吸烟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可能更易成为病毒的易感人群或在感染后病情发展相对更易出现变化。有接触史的人群,如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无论是何种年龄、性别,感染风险都明显增高,需要尽快进行隔离观察等措施。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也存在可能,气溶胶传播与环境的通风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通风良好的环境气溶胶传播风险相对较低,而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气溶胶传播风险较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飞沫传播为主,但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幼儿园、学校等,飞沫传播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经常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畅场所的人群,感染气溶胶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比如长时间在密闭的商场内活动的人群。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哮喘患者,在接触病毒后,由于呼吸道本身的病变,更易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等。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对于不同性别,在接触被污染物品的感染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在生活方式中,经常从事手部接触较多工作且不注意手部卫生的人群,如厨师等,接触被污染物品后感染风险增高。有皮肤破损等情况的人群,接触被污染物品后病毒更易通过破损皮肤侵入人体,无论是何种年龄、性别都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被污染物品等。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在易感性上总体无绝对差异,但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感染后病情相对较轻,但也有少数重症病例。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包括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所以更易感染且病情严重程度高。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身体代谢等功能异常,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毒更容易在体内复制和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等。儿童中,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但多数感染后为轻型或普通型,不过也需关注个别重症情况,在生活方式中,儿童如果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等,可能会影响自身免疫力,增加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等。
三、实验室检查特征
1.一般检查
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C反应蛋白、血沉等升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者在感染后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免疫反应特点使得其血常规变化有自身规律。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其肝功能等可能本身存在一定基础状况,感染新冠病毒后肝酶等指标变化可能更复杂。有血液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白血病患者,其白细胞等指标的基础状况不同,感染新冠病毒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会受到原有疾病的影响等。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实时荧光RT-PCR检测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血清学检查中,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感染后3-5天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对于不同性别,在血清学检查指标变化上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生活史方面,如曾有过其他病毒感染史的人群,可能会影响血清学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异常,血清学检查指标变化可能不符合常规规律,需要更谨慎地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