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发病与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等因素有关,有慢性咳嗽、气短等症状,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金标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治疗及预防措施不同,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慢阻肺的定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二、发病原因
1.吸烟: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吸烟者慢阻肺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吸烟量越大,患病率越高。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液腺肥大、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还可刺激黏膜下感受器,使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均可能产生与吸烟类似的慢阻肺。
3.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如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在通风不良的居所中大量燃烧生物质燃料,如煤、木柴等,可使室内二氧化硫、粉尘浓度增高,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室外空气污染中的PM2.5等细颗粒物也可损伤气道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4.感染因素:儿童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时慢阻肺的发生有关。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和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病毒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虽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
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使患者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胸部紧闷感通常于劳力后发生,与呼吸费力、肋间肌等容性收缩有关。
全身性症状:在疾病的临床过程中,特别在较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合并感染时可咳血痰或咯血。
2.体征
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体征。
视诊及触诊:胸廓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触觉语颤减弱。
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四、诊断方法
1.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
2.胸部X线检查:慢阻肺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变化,以后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X线胸片改变对慢阻肺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用于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3.胸部CT检查:CT检查不应作为慢阻肺的常规检查,但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预计肺大疱切除或外科减容手术等的效果有一定价值。
4.血气分析:当慢阻肺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发生急性加重时,应进行血气分析。血气分析可明确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程度。
5.其他:血常规、痰液检查等有助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诊断和治疗。
五、治疗与管理
1.稳定期治疗
戒烟:戒烟是预防和治疗慢阻肺的重要措施,戒烟可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规律使用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包括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糖皮质激素等。
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训练(如步行、踏车等)、营养支持等,可改善患者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长期家庭氧疗:对伴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一般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1.0-2.0L/min,吸氧时间>15h/d。
2.急性加重期治疗
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最多见的急性加重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治疗,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
低流量吸氧:发生低氧血症者可鼻导管吸氧,或通过文丘里(Venturi)面罩吸氧。吸氧浓度为28%-30%,应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抗生素:有脓性痰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
糖皮质激素: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虑口服泼尼松龙,也可静脉给予甲泼尼龙。
六、预防措施
1.避免吸烟和接触烟雾:吸烟者应积极戒烟,其他人应避免吸入二手烟;避免接触工业废气、室内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等。
2.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在工作环境中存在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等。
3.预防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流感相关的健康危害和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对于年龄≥65岁或虽<65岁但伴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可考虑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1.儿童:儿童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时慢阻肺的发生有关,因此要重视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如及时治疗儿童肺炎等疾病,减少呼吸道感染对肺部的长期损伤。同时,儿童应避免接触二手烟等有害因素,家长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老年人:老年人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在康复治疗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等轻度运动。
3.女性:女性慢阻肺患者在发病原因上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除了吸烟等共同因素外,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也会产生影响。在治疗和管理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因为女性可能更易受到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心理冲击,给予心理支持等。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慢阻肺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种疾病的相互影响,选择药物时要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某些心血管药物时要注意对慢阻肺呼吸功能的影响等,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多学科的协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