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严重时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危及生命。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为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但仍可能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后,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病毒血症,导致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典型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发病初期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同时伴随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疼痛,故又称“断骨热”。发热后2-5天可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部分患者伴有淋巴结肿大。少数患者病情会进展为重症,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或因血浆大量渗出导致休克,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登革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点在于预防休克和出血,而控制蚊媒滋生、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