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和结肠炎的区别为定义与发病部位、病因和临床表现。
1.定义与发病部位
直肠炎是指发生在直肠部位的炎症,直肠是消化系统的末端部分,连接乙状结肠和肛门,长度约12-15厘米。直肠炎主要累及这一特定区域的黏膜和黏膜下层。
结肠炎则是结肠部位发生的炎症,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围绕在小肠周围,全长约1.5米。结肠炎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一段或多段。
2.病因
直肠炎病因较为多样,感染因素方面,细菌(如志贺菌、沙门菌等)、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感染均可引发。
感染同样是结肠炎的常见病因,包括细菌(如大肠杆菌、弯曲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和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在结肠炎中较为突出,遗传因素在这类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3.症状表现
直肠炎常见症状有直肠部位的疼痛,多为坠胀感或刺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异。患者常有里急后重感,即有强烈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少,甚至仅排出少量黏液或血丝。还可能出现便血,血液颜色鲜红,多附着在粪便表面。
结肠炎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因病情而异。腹泻是结肠炎的典型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糊状便、水样便,严重时可带有黏液、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