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与概念
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指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生的炎症。它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化学毒物或药物刺激等。
胃肠炎和肠胃炎本质上是同一类疾病,都是胃肠道黏膜的炎症。其概念涵盖了胃和肠道的炎症情况,在临床上两者常被视为等同表述。
2.临床表现
肠胃炎症状主要集中在胃部和肠道的综合表现。胃部症状可能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吐物通常为胃内容物。肠道症状则包括腹泻,大便性状多为稀便或水样便,可能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但相对来说,呕吐症状可能较为突出。
胃肠炎临床表现与肠胃炎类似,但在不同人群中可能有一定差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可能腹泻症状更为明显,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而老年人可能因为身体机能下降,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头晕等可能更为显著,且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3.病因
肠胃炎病因较为多样化。在感染因素中,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这些病毒感染常发生在秋冬季节,通过接触传播或粪口途径传播。细菌感染也较为常见,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与食用不洁食物有关。此外,一些化学物质如酒精、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可能刺激胃黏膜和肠黏膜,引发肠胃炎。
胃肠炎病因与肠胃炎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生活方式和人群中有所侧重。例如,生活不规律、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更容易因为酒精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而引发胃肠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性胃肠炎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且可能感染一些特殊病原体,治疗相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