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病因多为外伤接触植物性物质及糖尿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发病,临床表现有眼部疼痛等症状且与体征不一致、角膜病灶呈灰白色等特征,实验室检查通过角膜刮片镜检可发现菌丝孢子、真菌培养能明确致病种类,未及时诊治会引发严重并发症,早期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需个体化方案,儿童治疗需谨慎,成人免疫抑制者病情易反复周期长。
一、病因特点
真菌性角膜炎多由外伤后接触植物性物质(如树枝、甘蔗叶等)引发真菌感染,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状态人群为易感人群。儿童因玩耍中易接触污染物品,发病风险相对增加;成人则可能因职业接触植物相关物质而患病。
二、临床表现特点
1.症状:患者常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且症状与体征可能不一致,即眼部刺激症状相对较轻,但角膜病变可能较为严重。
2.体征:角膜病灶具特征性,典型表现为病灶呈灰白色,表面粗糙,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病灶周围可见免疫环,病灶旁可见卫星灶,病情进展可出现前房积脓,积脓质地黏稠呈灰白色。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1.角膜刮片镜检:刮取角膜病灶部位组织镜检,可发现真菌菌丝和孢子,是快速初步诊断的重要方法。
2.真菌培养:将角膜病灶刮取物进行真菌培养,能明确致病真菌种类,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培养虽需一定时间,但结果更具特异性。
四、病程及预后特点
若未及时诊断与治疗,病情可逐渐进展,引发角膜溃疡穿孔、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预后,需依据真菌种类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儿童因眼部发育未成熟,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成人中免疫抑制者病情易反复,治疗周期可能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