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是接触内外过敏原引发皮肤炎症可继发真菌感染致病理复杂,临床表现有红斑丘疹等,诊断通过询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真菌镜检等,治疗用抗真菌及抗过敏药物兼顾,儿童用温和小刺激药、孕妇遵低风险选药、老年关注药物刺激性并观察皮肤反应。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皮炎是机体接触内外过敏原后引发的皮肤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真菌感染多由皮肤癣菌等病原体引起。当过敏性皮炎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易继发真菌感染,病原体与过敏反应相互作用,加重皮肤损害,二者并存时皮肤病理改变更为复杂。
二、临床表现
患者皮肤可见红斑、丘疹,过敏性皮炎患者瘙痒显著;合并真菌感染时局部有脱屑表现,皮损边界多清晰且有向周围扩展趋势,部分患者局部皮肤潮湿。儿童因皮肤薄嫩,症状易扩散;成人则依个体皮肤状态表现不同。
三、诊断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过敏史、皮肤病变发展过程)结合临床表现,行真菌镜检(取病变部位皮屑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必要时真菌培养明确病原体种类,同时结合过敏原检测辅助诊断过敏性皮炎。
四、治疗原则
抗真菌治疗选用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等)抑制真菌生长;抗过敏治疗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缓解炎症瘙痒,治疗时兼顾两者,优先非药物干预改善皮肤状态,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皮肤屏障功能未完善,选用温和、刺激性小药物,避免长期大面积用糖皮质激素,以防影响皮肤正常发育及引发不良反应。
孕妇:用药需权衡对胎儿影响,抗真菌及抗过敏药物选择咨询医生,遵循低风险原则。
老年:皮肤老化、修复能力差,治疗时关注药物刺激性,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