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的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诱因干预(减少电子设备持续使用时间、保持室内合适湿度)和物理治疗(热敷、眼睑清洁),药物治疗有使用人工泪液及针对炎症的抗炎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哺乳期用药需遵医嘱,老年要考虑基础疾病与药物相互作用并观察用药反应。
一、非药物治疗
1.避免诱因干预: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会加重干眼症,需提醒患者减少屏幕持续使用时间,每使用20分钟电子设备,应远眺20英尺(约6米)外至少20秒。同时,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温度适宜,避免空气过度干燥对眼表的刺激。
2.物理治疗应用:
热敷:采用40℃左右温热毛巾敷眼,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可促进睑板腺分泌,改善泪膜稳定性。
眼睑清洁:使用专门的眼睑清洁剂清洗眼睑,清除睑缘的油脂、细菌等,减少炎症对眼表的刺激,适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的干眼症患者。
二、药物治疗
1.人工泪液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等人工泪液是常用药物,可补充泪液,缓解眼干症状,根据眼干程度可每日多次使用。
2.抗炎药物应用:对于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引起的炎症性干眼,可能会用到局部抗炎药物,如氟米龙滴眼液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因其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需关注患者个体情况及用药风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用眼习惯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药物,因其眼表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药物使用风险需谨慎评估。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小的药物,充分权衡药物治疗的获益与潜在风险。
3.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选择安全性高且适合其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