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成因包括先天性的遗传因素致眼部结构发育受基因调控或胎儿期结构发育不完善,以及后天性的不良用眼习惯如近距离用眼过度、读写姿势不当和眼部疾病如圆锥角膜、角膜溃疡等破坏角膜形态引发。
一、先天性因素导致散光
1.遗传因素影响:散光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存在散光问题,孩子遗传散光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角膜、晶状体等眼部结构的形态发育受基因调控,父母的基因可能传递给子女,导致子女眼部结构出现不规则,从而引发散光。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有散光时,子女发生散光的几率比父母无散光的情况明显增高。
2.眼部结构发育异常:胎儿在子宫内发育过程中,角膜、晶状体等眼部结构的形态发育不完善,可直接导致屈光不正,出现散光。这种先天性的眼部结构发育异常是小孩散光的重要成因之一,且在出生时可能就已存在一定程度的散光情况。
二、后天性因素引发散光
1.不良用眼习惯作用:
近距离用眼过度:小孩长时间近距离观看电子屏幕(如手机、平板等)、阅读书籍或做作业等,会使眼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例如,3-12岁的儿童若每天连续近距离用眼超过2小时,患散光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读写姿势不当:小孩读书写字时姿势歪斜,如趴在桌上、歪头看书等,会导致眼球受到不均匀的压力,进而影响角膜等结构的正常形态,逐渐引发散光。
2.眼部疾病影响:某些眼部疾病会破坏角膜的正常形态从而导致散光。例如圆锥角膜,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会引起散光进行性加重的眼部疾病,小孩若患有圆锥角膜,角膜会逐渐变薄并向前突出呈圆锥状,使得角膜曲率发生改变,引发散光,且病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散光度数会不断增加;另外,角膜溃疡等眼部炎症性疾病,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角膜瘢痕形成,影响角膜的光滑度和规则性,进而造成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