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血栓致血管闭塞,有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及剧烈运动等诱因,好发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域特定部位,特定人群病变可扩展其他区域,病理变化分超早期无明显形态学改变仅超微结构变化、急性期凝固性坏死伴间质变化、亚急性期有肉芽组织替代、愈合期被瘢痕取代致结构改变。
一、常见病因
心肌梗死的常见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致血管腔急性闭塞,使心肌持续缺血缺氧而坏死。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根本病因,年龄增长(随年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升高)、男性(相较女性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形成)、高血脂(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易沉积于血管壁)、糖尿病(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及脂质代谢)等为重要危险因素。此外,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致心肌需氧量急剧增加时,或冠状动脉痉挛(如吸烟等可诱发)使血管突然闭塞,也可引发心肌梗死。
二、好发部位
心肌梗死好发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域,如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等部位。这是因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应上述区域心肌血供,当该血管发生阻塞时,相应区域心肌易因缺血迅速出现坏死。而女性、糖尿病患者等人群冠状动脉病变可能不局限于前降支,好发部位可能扩展至右冠状动脉供血区等其他区域,需结合个体冠状动脉病变具体情况判断。
三、病理变化
1.超早期(1-6小时):心肌尚无明显形态学改变,光镜下可见心肌纤维轻度水肿,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构变化。
2.急性期(6-24小时):心肌呈凝固性坏死,心肌纤维核消失,胞质嗜酸性增强,间质水肿伴中性粒细胞浸润。
3.亚急性期(数天到周):坏死心肌周围出现肉芽组织,开始替代坏死组织。
4.愈合期(数周后):坏死组织被瘢痕组织取代,瘢痕组织收缩可致心室壁变薄、室壁瘤形成等结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