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的因素包括长期进行体育锻炼人群及睡眠状态的生理性情况,心血管系统的病窦综合征、心肌梗死、心肌炎,内分泌系统的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压增高的颅内疾病,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影响,老年人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及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病或传导系统发育异常易出现的情况。
一、生理性因素
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如运动员,由于心脏功能较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使窦性心律减慢,这属于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是身体适应长期运动训练的一种表现。此外,睡眠状态下人体迷走神经兴奋,也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窦综合征:窦房结本身的病变,如缺血、炎症、退行性变等,导致窦房结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可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黑矇、晕厥等。
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时,可能影响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发生。
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累及窦房结时,可干扰其正常的电活动,引发窦性心动过缓。
2.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同时还可能伴有怕冷、乏力、水肿等表现。
3.颅内疾病:颅内压增高时,如脑出血、脑肿瘤等,脑脊液压力升高刺激神经,可反射性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例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其通过阻断心脏的β受体,抑制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率减慢;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可抑制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也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四、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逐渐出现退行性变,更容易发生病窦综合征等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需密切关注心率变化。
儿童: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可能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风险;另外,一些先天性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