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发病受遗传、神经发育、环境等因素影响,遗传因素致同卵双生子同病率高、父母一方患病子女风险升,多个基因变异涉相关调控;神经发育因素中孕期及围产期高危因素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儿童早期现发育异常,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多种异常;环境因素里心理社会因素如不良生活环境等增发病风险,神经生物学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干扰神经发育致发病几率增加。
神经发育因素
孕期及围产期因素
孕期母亲遭受病毒感染、营养不良、接触有害物质(如酒精、药物等),或者存在围产期并发症(如早产、缺氧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增加后代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在儿童早期,神经发育异常可能表现为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方面的迟缓或异常,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症状。对于有孕期及围产期高危因素的儿童,应加强早期发育监测。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患者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多种异常。例如,大脑额叶、颞叶等区域的灰质体积减少,脑室扩大;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其中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被认为与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相关,5-羟色胺等其他神经递质系统也参与发病过程。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大脑的神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对认知、情感等功能产生更显著的影响。
环境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中,如家庭关系紧张、童年期遭受虐待(包括情感虐待、身体虐待等)、社会支持缺乏等,会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在成年人群体中,若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亲人离世等),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的发作。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良的学校环境、同伴关系紧张等也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需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情况。
神经生物学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几率。例如,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等,可能干扰胎儿的神经发育,使得子代在日后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在儿童时期,若反复发生病毒感染,也可能对其神经发育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进而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