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增生是皮肤受创后结缔组织异常过度增生修复形成的病理性疤痕,成因涉及创伤深度达深Ⅱ度及以上、个体属瘢痕体质、伤口感染,表现为外观高出皮肤、颜色红紫、质地坚硬且伴瘙痒疼痛等,影响因素包含年龄(儿童青少年易出现、老年人发生风险低且修复慢)、性别(无明显差异,取决于创伤程度与个体体质)、生活方式(长期烟酒及创伤部位过度活动增风险)、病史(既往有疤痕增生史者再受创复发可能性高)。
一、定义
疤痕增生是皮肤遭受创伤后,结缔组织异常过度增生与修复所形成的病理性疤痕,表现为疤痕高于皮肤表面,质地坚硬、颜色发红或发紫,常伴随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
二、成因
(一)创伤深度因素
皮肤创伤深度达深Ⅱ度及以上时,如深度烧伤、手术切口等,创面修复过程中易引发结缔组织过度增殖,进而导致疤痕增生。
(二)个体体质因素
瘢痕体质人群的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增高,对创伤刺激反应过度,使得胶原纤维大量合成与沉积,易出现疤痕增生。
(三)感染因素
伤口发生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刺激成纤维细胞活跃增殖,促进胶原合成,增加疤痕增生的发生概率。
三、表现特征
(一)外观表现
疤痕呈现高出皮肤表面的状态,颜色多为红色或紫色,质地较硬,与周围正常皮肤边界清晰或模糊。
(二)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会有瘙痒感,尤其在天气变化或局部受到摩擦时更为明显,严重者可出现疼痛,影响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
四、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及青少年皮肤新陈代谢活跃,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若存在创伤等情况,相较成年人更易出现疤痕增生;老年人皮肤弹性与修复能力下降,疤痕增生发生风险相对较低,但一旦出现修复过程也更为缓慢。
(二)性别因素
疤痕增生的发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不同性别人群受创伤后出现疤痕增生的概率主要取决于创伤程度与个体体质等因素。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饮酒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与组织修复,增加疤痕增生的发生风险;此外,创伤部位过度活动也可能刺激疤痕组织增生。
(四)病史因素
既往有疤痕增生史的人群,再次遭受皮肤创伤时,疤痕增生复发的可能性高于无疤痕增生病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