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袋是牙周炎典型病理表现由牙龈炎症结合上皮增殖及牙槽骨吸收等致龈沟深度病理性加深形成,局部刺激因素致牙龈炎症结合上皮增殖使其形成,按累及范围分龈袋与真性牙周袋,按牙槽骨吸收形态分骨内袋与骨上袋,会致局部牙周组织破坏并影响全身健康,相关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
一、牙周袋的定义
牙周袋是牙周炎的典型病理表现,是牙龈缘向根方移位后,牙龈组织与牙体之间形成的病理性盲袋,由原本的龈沟因牙龈炎症、结合上皮增殖及牙槽骨吸收等因素导致深度病理性加深所形成。
二、形成机制
1.局部刺激因素作用:牙菌斑、牙结石等长期附着于牙面,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症,使牙龈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被破坏。
2.结合上皮增殖:炎症刺激促使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正常的龈沟深度(一般约0.5~3mm)超出此范围后形成牙周袋,且袋底位置随牙槽骨吸收情况变化。
三、分类
1.按累及范围分
龈袋(假性牙周袋):仅累及牙龈组织,结合上皮未向根方迁移,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冠方,牙槽骨无明显吸收。
牙周袋(真性牙周袋):结合上皮向根方迁移,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的牙槽骨表面,牙槽骨多有吸收。
2.按牙槽骨吸收形态分
骨内袋:袋底位于牙槽嵴顶下方,牙槽骨呈垂直型吸收,袋壁多为软组织,骨壁位于袋的一侧。
骨上袋:袋底位于牙槽嵴顶上方,牙槽骨呈水平型吸收,袋壁由牙龈组织和部分牙槽骨组成。
四、危害
1.局部牙周组织破坏:牙周袋内易积聚菌斑、食物残渣等,持续刺激牙周组织,加重炎症,导致牙槽骨进一步吸收,牙齿支持组织丧失,最终可致牙齿松动、脱落。
2.全身健康影响:牙周袋内的细菌及其毒素等可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五、相关影响因素
1.年龄:随年龄增长,牙周组织出现生理性退变,牙周袋形成风险可能增加。
2.性别:一般男性患牙周炎及牙周袋形成概率略高于女性。
3.生活方式:吸烟会加重牙周炎症,增加牙周袋形成几率;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如不刷牙、刷牙不彻底)致菌斑堆积,促进牙周袋形成。
4.病史:有既往牙周炎病史者,牙周袋复发或进展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