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角膜引发,患者有眼痛等症状及角膜特征性病灶,依据既往史等综合诊断,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日常注意卫生等增强免疫力预防,儿童用药遵儿科规范、孕妇权衡治疗对胎儿影响、老年人控基础病等。
一、定义与病因
病毒性角膜炎是由病毒感染角膜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常见致病病毒主要为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HSV多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病毒再激活而致病,VZV可由初次感染水痘后病毒潜伏,或潜伏病毒活化侵袭角膜导致发病。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眼科检查可见角膜出现树枝状、地图状或盘状等特征性病灶,荧光素染色呈阳性,病变累及不同层次时表现各异。
三、诊断方法
依据患者既往病毒感染史、典型眼部症状体征,结合眼科检查(如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病毒感染相关细胞形态,荧光素染色明确角膜缺损范围)进行综合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病毒学检测进一步明确病原体。
四、治疗原则
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常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选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以保障患者舒适度,注重维护患者眼部舒适度与视力恢复。
五、预防措施
日常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分泌物等传染源,通过合理作息、适度锻炼等方式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引发角膜炎的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机体代谢、肝肾功能等与成人不同,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规范,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抗病毒药物,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眼部及全身反应,因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加强监测。
2.孕妇:孕妇患病毒性角膜炎时,需充分评估抗病毒治疗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在医生指导下权衡治疗的风险与收益,谨慎选择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积极控制基础病以利于病情恢复,用药时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定期监测身体状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因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护理与病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