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神经介导反射异常致心脏迷走与血管迷走兴奋引发脑灌注不足的短暂意识丧失,由特定触发因素刺激压力或化学感受器引发神经反射致外周血管扩张、心率减慢、回心血量及心输出量降低致脑供血不足,前驱有头晕等表现,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可自行恢复,年轻人等易患,依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倾斜试验等诊断,发作时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等,需避免诱因,儿童老人有特殊注意事项,反复发作者需专业评估制定治疗。
一、定义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因神经介导的反射异常引发的晕厥类型,主要由心脏迷走神经与血管迷走神经兴奋,致使心脏抑制及外周血管扩张,造成脑灌注不足而出现的短暂性意识丧失。
二、发病机制
通常在特定触发因素(如疼痛、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脱水等)作用下,体内压力感受器或化学感受器被刺激,进而引发神经反射。该反射会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心率减慢,使得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最终造成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晕厥前常出现头晕、恶心、出汗、视物模糊、面色苍白等表现。
2.晕厥发作:突然发生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一般为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恢复后可能有乏力、嗜睡等不适。
四、危险因素
1.人群特征:年轻人相对更易发生,有家族史者风险可能增加。
2.生活方式:长时间站立、脱水、情绪激动等情况易诱发。
3.病史因素:有疼痛、焦虑等相关病史者,发病风险较高。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病史采集(包括晕厥发作时的表现、触发因素等)、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如倾斜试验等。倾斜试验通过模拟体位变化,诱发与患者临床表现相似的症状来协助诊断。
六、处理与注意事项
1.发作时处理: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松开领口以改善脑灌注,多数可自行恢复。
2.避免诱因:针对易引发发作的因素,如避免长时间站立、及时补充水分、保持情绪稳定等。
3.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时,需特别注意平卧休息,避免二次损伤;老年人发生时,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对于反复发作者,可能需进一步评估并考虑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但具体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