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发病受多因素影响,生物学因素含遗传倾向及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心理社会因素有婚前存心理问题可在婚后情境被激发,婚后特定应激源致发病是与自身易感性共同作用,无科学依据表明躁郁症必然婚后高发,有高危因素人群应关注自身情绪状态及时就医。
一、躁郁症发病的多因素影响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躁郁症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躁郁症,个体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概率增加,遗传因素是从个体出生前就已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并非由婚后状态决定。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风险约为10%-15%,若父母双方患病,子女患病风险可升至25%-50%,这一遗传机制与婚姻状态无直接关联。
2.神经生化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是躁郁症发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例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可能引发情绪的大幅波动。5-羟色胺功能不足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状,而多巴胺功能异常可能与躁狂发作相关,这些神经生化机制在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可能起作用,并非因婚后才出现。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婚前已存在的心理问题:部分个体在婚前可能就已经存在未被察觉或未得到有效干预的心理脆弱性,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存在人格缺陷等情况。这些婚前就已存在的心理因素可能在婚后生活的各种情境下被激发,从而导致躁郁症的发作。例如,个体婚前长期面临学业或职业的高强度竞争压力,积累了心理应激,婚后家庭生活等新的压力源叠加,可能诱发躁郁症。
2.婚后特定应激源的影响被误解为“婚后高发”:婚后可能面临经济压力、家庭角色转变(如从单身到为人父母、承担配偶角色等)、家庭关系协调等问题,这些应激源可能成为诱发躁郁症的导火索,但这并非是因为婚后这个阶段本身导致躁郁症患者增多,而是这些特定应激源与个体自身的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在婚前面临类似经济压力、角色转变等情况时也可能诱发躁郁症,只是被错误地归因于婚后。
需要明确的是,并没有科学依据表明躁郁症患者必然多出现在婚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个体发病,婚姻状态并非是导致躁郁症发病的核心决定因素。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无论婚前还是婚后都应关注自身情绪状态,一旦出现情绪异常波动等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