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疱型足癣由皮肤癣菌在温暖潮湿环境下因足部多汗等因素引发,可经直接间接接触或自身他处感染传播,临床表现为足部有针尖至粟粒大小深在水疱伴不同程度瘙痒且好发于足底足侧缘,可依典型表现初步诊断,经真菌学检查发现菌丝或孢子确诊,治疗用局部抗真菌药并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等一般治疗,儿童用温和制剂、孕妇遵医嘱用药、老年人关注肝肾功能,预防要每日温水清洗足部后擦干、选棉质吸汗透气鞋袜并定期更换干燥、不在公共场合赤足及不用共用足部用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水疱型足癣由皮肤癣菌引发,常见致病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偏好温暖潮湿环境,足部多汗、长期穿不透气鞋袜等因素易营造其生长条件致感染,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如共用拖鞋、毛巾)及间接接触(接触被污染物品),自身他处真菌感染也可蔓延至足部。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初期足部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深在水疱,壁厚、内容清澈,可成群或散在分布,伴不同程度瘙痒,搔抓可致水疱破裂、继发感染。2.好发部位:常见于足底、足侧缘等部位。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观察:依据典型水疱、瘙痒及好发部位初步怀疑。2.真菌学检查:取水疱疱液、鳞屑等标本镜检或培养,发现菌丝或孢子可确诊,镜检快速,培养可确定致病菌种类及药敏情况。
四、治疗措施
1.局部抗真菌药物:选用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外用抗真菌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发挥作用,抑制皮肤癣菌生长。2.一般治疗: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与他人共用足部用品,减少真菌传播与复发。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皮肤娇嫩,优先选温和、刺激性小的外用抗真菌制剂,加强足部护理监管,避免搔抓致水疱破裂继发感染。2.孕妇:用药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相对安全外用抗真菌药,因部分口服抗真菌药可能影响胎儿,同时注重足部卫生。3.老年人:常伴足部血液循环差,更需保持足部干燥,积极治疗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用药关注对肝肾功能影响,必要时遵医嘱。
六、预防要点
1.足部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足部,洗净后及时擦干趾间。2.鞋袜选择:穿棉质吸汗袜子,选透气舒适鞋子,定期更换并让鞋子充分干燥,减少真菌滋生。3.避免交叉感染:不在公共浴室等场所赤足,不用公共拖鞋、毛巾,自身足部用品单独放置,不与他人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