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治疗包含再灌注治疗,适用于发病12小时内ST段抬高型心梗的溶栓及优先考虑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有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等;一般治疗需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维持内环境稳定;康复及二级预防包括病情稳定后开展康复运动、控制危险因素及长期药物治疗,且老年、女性、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相关情况。
一、再灌注治疗
1.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通过使用溶栓药物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禁忌证,如存在颅内出血史等情况则不宜使用。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更有效的再灌注手段,发病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优先考虑,通过导管技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快速恢复心肌血流,能显著改善预后。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发病后立即嚼服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联合使用氯吡格雷等药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2.抗凝药物:根据病情使用肝素等,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需监测凝血功能。
3.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缓解胸痛症状。
4.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但需关注患者心率、血压情况。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氯沙坦,改善心室重构,降低死亡率,使用时需注意肾功能等状况。
三、一般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利于心肌修复。
2.心电监护: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变化。
3.维持内环境稳定: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四、康复及二级预防
1.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康复运动,通过运动平板试验等评估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促进心功能恢复。
2.二级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戒烟限酒,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如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
长期药物治疗: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预防再次梗死。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老年患者评估再灌注治疗风险与获益需更谨慎;女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重视早期识别;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心肌修复及预防并发症;慢性肾病患者使用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肾功能,避免加重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