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症是口腔颌面部运动障碍性疾病分磨牙型、紧咬型、混合型,病因有心理因素致神经机制引发、咬合不协调致咀嚼肌功能紊乱、全身因素如寄生虫感染等影响神经肌肉调节,临床表现多数自身难察觉常他人发现磨牙声,部分有晨起面部肌肉酸痛等症状,诊断依据主诉及临床检查,治疗与预防有非药物干预包括调整咬合、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儿童换牙期注意口腔卫生等,成人要缓解压力定期口腔检查。
一、定义
磨牙症是指个体在睡眠或清醒状态下出现无意识的上下牙齿彼此磨动或紧咬的口腔颌面部运动障碍性疾病,可分为磨牙型(睡眠时有明显磨牙声)、紧咬型(睡眠时咬紧牙齿但无明显声响)及混合型(兼具磨牙和紧咬表现)。
二、病因
(一)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压力过大、紧张、愤怒等情绪可通过神经机制引发磨牙行为,例如学生考试前、工作压力大时磨牙发生率可能升高。
(二)咬合因素
牙齿咬合不协调,如牙齿缺失、牙齿过长、牙列不齐等,可导致咀嚼肌功能紊乱,机体通过磨牙来调整咬合关系。
(三)全身因素
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等可影响神经肌肉调节,引发磨牙;儿童换牙期牙齿萌出不适也可能诱发磨牙。
三、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自身不易察觉,常通过他人发现睡眠时磨牙声;部分患者晨起后可出现面部肌肉酸痛、颞下颌关节区不适、牙齿敏感等症状,长期磨牙还可能导致牙齿磨损、牙本质过敏、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问题。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患者主诉及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牙齿磨耗程度(如牙釉质磨损、牙本质暴露等)、检查咬合关系等进行诊断,必要时结合口腔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口腔疾病。
五、治疗与预防
(一)非药物干预
调整咬合:由口腔医生通过正畸治疗、修复治疗等调整牙齿咬合关系,消除咬合干扰。
心理疏导: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磨牙,可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缓解压力与焦虑,如深呼吸、冥想等。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儿童注意纠正咬唇、吮指等不良习惯,保持口腔卫生。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换牙期磨牙多与牙齿萌出不适相关,需关注口腔卫生,避免挑食以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排查肠道寄生虫;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影响神经肌肉调节的药物。
成人:注重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咬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