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息肉和子宫内膜息肉一样,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相关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等,诊断方法有超声、宫腔镜及病理检查,治疗根据情况随访观察或宫腔镜下切除,预后较好但有复发可能,妊娠期发现需多科评估处理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表现为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光滑肿物,蒂长短不一。其主要是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及血管过度生长,数量、大小不一,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多见于35岁以上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有上升趋势,可能与体内激素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年轻女性相对发病几率较低,但也有发病可能。
生活方式:长期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肥胖、高血压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组织会使雌激素转化增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易引发息肉;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会干扰体内正常激素平衡,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
病史影响:有妇科炎症病史的女性,如子宫内膜炎等,炎症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可能促使息肉形成;有过宫腔手术操作史,如人工流产等,也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增加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几率。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诊断方法:常用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宫腔内异常回声;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等,还能在宫腔镜下进行息肉摘除术;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通过对摘除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其性质。
四、治疗与预后
治疗: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息肉,多采取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一般预后较好,但有一定复发几率,尤其是年龄较大、伴有肥胖等高危因素的患者。
预后: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可缓解,生育功能也可能得到改善。但需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情况并进行处理。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发现子宫内膜息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产科和妇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决定后续处理方式,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