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是口腔黏膜上不能擦去且非明确特异性疾病的白色斑块或斑片属癌前病变,病因有局部刺激因素(如吸烟等)和全身因素(如维生素缺乏等),临床表现分均质型与非均质型且好发于颊部等部位,诊断靠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治疗要去除刺激因素,特殊人群中吸烟人群需严格戒烟,儿童有局部不良刺激要处理且选影响小的干预方式,孕期女性要综合评估病情谨慎选治疗方案。
一、定义
口腔白斑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以白色斑块或斑片为主要表现、不能被擦去、也不能诊断为其他明确特异性疾病的病变,属于癌前病变范畴。
二、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可引发该病;局部长期摩擦、过度饮酒、咀嚼槟榔等也可能与之相关。
2.全身因素:包括维生素A缺乏、微量元素(如铁、锌等)缺乏、免疫功能紊乱等,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与功能,增加患病风险;念珠菌感染也被认为与部分口腔白斑病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
1.分型
均质型: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斑块,表面平滑,边界清楚,斑块质地中等。
非均质型:包括颗粒型(斑块呈颗粒状突起,质地较硬,有刺激痛)、疣状型(斑块呈疣状突起,表面粗糙)、溃疡型(在白斑基础上有糜烂或溃疡,伴有疼痛)。
2.好发部位:多见于颊部,其次为舌、唇、牙龈、口底等部位。
四、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观察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判断有无上皮异常增生及其程度,上皮异常增生程度越高,癌变风险越大。
五、治疗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首先应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拔除残根残冠、修改不良修复体等;对于可疑恶变的病损需定期随访,必要时手术切除。
2.特殊人群
吸烟人群:吸烟是口腔白斑病的重要诱因,此类人群需严格戒烟,以降低疾病进展及癌变风险,因为持续吸烟会加重局部刺激,不利于病损恢复。
儿童:儿童患口腔白斑病相对较少,但若存在局部不良刺激因素(如异常萌出的乳牙残根等),需及时处理,避免长期刺激导致病变发生,且儿童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耐受性与配合度,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干预方式。
女性:孕期女性若发现口腔白斑病,需综合评估病情与妊娠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因治疗药物等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需加强口腔卫生维护与定期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