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和子宫内膜息肉一样,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息肉常见类型,发病与年龄、内分泌、炎症等因素相关,有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表现,可通过超声、宫腔镜、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根据情况随访或手术,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子宫内膜受雌激素刺激等影响,发生息肉的风险可能增加。年轻女性相对发病风险较低,但也可能因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发病。
内分泌因素: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缺乏孕激素拮抗,可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例如围绝经期女性若出现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育龄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可引起雌激素异常增高。
炎症因素: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如阴道炎、宫颈炎蔓延至子宫内膜,可引发子宫内膜息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子宫内膜局部组织增生。
二、临床表现
异常子宫出血: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间期出血等。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期女性可能影响生育及月经周期,围绝经期女性可能被误认为是更年期月经紊乱而被忽视。
不孕: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从而导致不孕,在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中较为常见。
其他:较大的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出现白带增多,或伴有异味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宫腔内异常回声团,有助于初步诊断,但有时可能与其他宫腔病变混淆。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等,还可以在宫腔镜下进行息肉摘除术等治疗操作。
病理检查:宫腔镜下摘除的息肉组织需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排除恶性病变等情况。
四、治疗及注意事项
治疗方式:对于较小、无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息肉,多采取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后应及时评估,根据息肉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因为息肉可能影响受孕,手术后需遵医嘱合理备孕。
围绝经期女性:虽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低,但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时也需积极检查,排除恶性病变,若需手术,要注意手术对内分泌及身体恢复的影响。
有妇科炎症病史女性:治疗后需注意积极治疗基础炎症,预防息肉复发,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炎症再次刺激子宫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