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溃疡是致病真菌侵袭角膜引发的感染性病变,具起病相对缓慢、病程较长、致盲率较高等特点,病因包括植物性角膜外伤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临床表现有刺激症状相对较轻伴角膜植物损伤史及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体征为角膜浸润灶呈特定外观且有相关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及实验室检查找菌丝或培养真菌,治疗采用抗真菌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需严格遵方案谨慎用药,老年要考量基础病,女性特殊时期权衡用药,农业劳动人群需加强眼部防护及及时规范处理外伤。
一、定义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由致病真菌侵袭角膜引起的感染性角膜病变,具有起病相对缓慢、病程较长、致盲率较高等特点。
二、病因
1.外伤因素:多与植物性角膜外伤相关,如农作物秸秆、树枝等擦伤角膜,为真菌侵入角膜创造条件。2.药物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可破坏角膜正常菌群平衡,诱发真菌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刺激症状相对较轻,患者可能有角膜植物损伤病史,眼部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表现,但程度较细菌性角膜溃疡轻。2.体征:角膜浸润灶呈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病灶周围可见胶原溶解形成的浅沟,或出现卫星灶;前房积脓呈灰白色,质地黏稠或呈糊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重点询问角膜植物外伤史、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用药史等。2.临床表现观察:依据角膜病变的典型特征初步判断。3.实验室检查:角膜刮片找菌丝、真菌培养等,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或培养出致病真菌可确诊。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使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滴眼液或眼用凝胶,通过抑制真菌生长繁殖控制病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严格遵循抗真菌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不恰当药物,加强眼部护理,因儿童角膜修复能力及对药物的代谢、耐受与成人不同,用药需谨慎评估,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影响预后。2.老年患者:关注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合并糖尿病等,用药时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状态,谨慎选择抗真菌药物,确保治疗安全有效。3.女性患者:孕期等特殊时期使用抗真菌药物需权衡利弊,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或自身健康的影响,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兼顾母婴健康。4.从事农业劳动人群:需加强眼部防护,减少植物性角膜外伤风险,降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生几率,若发生角膜外伤应及时规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