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在情绪层面表现为持续显著低落、易哭易怒等,认知层面有自我评价降低、注意力记忆力受影响等,行为层面活动减少、睡眠食欲改变;治疗分非药物的心理治疗(含认知行为、支持性、人际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及药物治疗,需医生评估病情哺乳等后谨慎用对婴儿影响小的抗抑郁药并关注不良反应。
一、产后抑郁症的症状与表现
(一)情绪层面
产妇会出现持续且显著的情绪低落,常感悲伤、绝望,对日常事物提不起兴趣,频繁莫名哭泣,情绪波动剧烈,易因小事烦躁发怒,难以自我调节情绪状态。例如,原本喜欢的育儿活动也提不起劲,面对婴儿时情绪反应消极。
(二)认知层面
自我评价大幅降低,觉得自身毫无价值、极度无能,对未来充满悲观预期,认为生活毫无希望。同时伴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影响日常照顾婴儿及自身生活事务的处理,比如难以记住婴儿的喂养时间等。
(三)行为层面
活动量明显减少,变得孤僻,回避与家人、朋友交流互动。睡眠出现障碍,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时间过长;食欲也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对食物缺乏兴趣,或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影响自身身体状况及对婴儿的照顾能力。
二、产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由专业心理医生引导产妇识别并纠正负面的认知模式与行为习惯,帮助其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改善情绪状态。例如,引导产妇认识到自身不合理的自我评价,并逐步进行调整。
支持性心理治疗:家人及专业人员给予产妇充分的情感支持,耐心倾听其心声,让产妇感受到关爱与理解,缓解其孤独无助感,营造温暖包容的氛围,助力产妇情绪的舒缓。
人际心理治疗:聚焦于解决产妇的人际关系问题,协助其改善与家人、伴侣、朋友等的社交互动,通过调整人际相处模式来促进情绪的好转,比如帮助产妇协调好与伴侣在育儿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2.社会支持:家人需给予产妇更多的陪伴与照顾,鼓励产妇参与社交活动,构建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例如,伴侣应增加陪伴产妇的时间,共同分担育儿事务,让产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力量,减轻其心理负担。
(二)药物治疗
在医生综合评估产妇病情、哺乳情况等因素后,可谨慎使用抗抑郁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对产妇身体和婴儿的影响,确保在保障产妇心理健康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婴儿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