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受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破损、搔抓致屏障受损或高温多汗环境易发病,真菌感染常见马拉色菌,油性皮肤者易因油脂多致真菌繁殖发病;临床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色丘疹伴疼痛瘙痒等,儿童皮肤娇嫩卫生欠佳易发病,成年人油性皮肤或重体力劳动出汗多未及时清洁易患;病理是病原体侵袭致毛囊周围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分类分细菌性(由金黄葡萄球菌等致毛囊性红色丘疹渐成脓疱)和真菌性(由马拉色菌等致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成批出现);儿童需注重皮肤清洁等,成年人油性皮肤要控油、特殊职业者需及时清洁皮肤降低风险。
一、定义
毛囊炎是毛囊发生的炎症反应,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发。
二、病因
(一)细菌感染
最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破损、搔抓等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时,细菌易侵入毛囊引发炎症。例如,长期处于高温、多汗环境,皮肤易滋生细菌,增加发病风险。
(二)真菌感染
常见病原体有马拉色菌等,多见于油性皮肤人群,油脂分泌过多为真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引发毛囊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通常表现为毛囊周围出现红色丘疹,可伴有疼痛、瘙痒,严重时丘疹顶端可出现白色脓疱。好发于头皮、面部、颈部、胸背部等有毛囊分布的部位。
(二)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因皮肤娇嫩、卫生习惯可能欠佳,若接触污染物品等易发生毛囊炎,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成年人:油性皮肤者油脂分泌旺盛,易堵塞毛囊引发感染;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出汗多且未及时清洁者,也易罹患该病。
四、病理机制
病原体侵袭毛囊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毛囊周围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出现红肿、丘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形成脓肿等病理改变。
五、分类
(一)细菌性毛囊炎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表现为毛囊性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脓疱,周围有红晕。
(二)真菌性毛囊炎
多由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皮损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常成批出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注重皮肤清洁,穿着舒适透气衣物,避免搔抓皮肤,以防加重感染。若发病,应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谨慎使用药物,避免不适合儿童的治疗方式。
成年人:油性皮肤者需注意控油,保持皮肤干爽;从事特殊职业易多汗者,应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物,降低毛囊炎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