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角膜溃疡是眼科常见感染性角膜病变,由致病真菌侵染角膜致病因有外伤后接触污染物及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等,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长、症状轻但体征有角膜灰白粗糙病灶等,诊断靠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及角膜刮片培养,治疗用抗真菌药物,预防需处理眼部外伤及合理用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防揉眼及时就医、老年人谨慎用药、女性及时就诊注意卫生。
一、定义
真菌角膜溃疡是由致病真菌侵染角膜组织引发的感染性眼部疾病,属于眼科较为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变类型。
二、病因
1.外伤因素:多因植物性角膜外伤后接触污染的土壤、腐败植物等,真菌易附着于角膜创口从而引发感染,例如农忙时被麦芒、稻壳等划伤角膜后致病风险增加。2.药物因素: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会破坏角膜正常微生态环境,抑制有益菌群,为致病真菌滋生创造条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起病相对缓慢,病程较长,眼部刺激症状通常较轻,患者可能仅有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表现,但症状程度与实际病情严重程度可能不完全成正比。2.体征表现:角膜病灶呈灰白色,表面粗糙,形似牙膏样或苔垢样,病灶周围可见免疫环,伴有前房积脓等,前房积脓特点为黏稠呈糊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角膜外伤史、用药史等,了解可能的致病诱因。2.眼部检查:通过裂隙灯检查观察角膜病灶形态、周围免疫环及前房积脓情况等。3.实验室检查:角膜刮片找菌丝是初步筛查方法,同时进行真菌培养可明确致病真菌种类,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那他霉素、氟康唑等,通过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抑制真菌生长繁殖,控制感染进展。
六、预防
1.眼部外伤处理:眼部受到植物性外伤后,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并尽快就医进行规范处理,避免真菌定植感染。2.合理用药:避免自行滥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应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活泼好动,需避免用手揉眼,家长应留意儿童眼部外伤情况,一旦发生外伤要及时带儿童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治疗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评估下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密切关注用药后眼部反应及基础疾病变化。3.女性: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眼部不适,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随意用药,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眼部卫生护理。